题目所说的高度是文学的高度和承载物的高度,它由文学的能力,背景,艺术性所决定的。
本篇又会是长篇大论,我不擅长短促交锋,尤其在没有讨论纪律的情况下,关于概念外延的放弃甚至扭曲是网络辩手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惯常使用的。网络和学术的区别即在于此,学术要求充分和准确,辩论是为了补充,最终凝结成型,成为共识被记录;网络是要分出高下的,嬴者得意输者绝不气馁意图重来,双方都不会记得自己的观点。
诗歌的概念不想说了,回顾一下自己的文化背景。我读书比较早,实际跟60后差不多同时,正是毛时代结束,改革开放尚未正式开始之时,那时叫做拨乱反正时代。现在回顾还是蛮了不起的,文艺曾经蓬勃过,先是延续毛时代的革命主题,对四人帮进行批判,不拘形式,于是文艺形式恢复并发展。然后革命主题悄然陨落,朴素情感回归。代表为“伤痕文学”,以知青生活为素材,扭曲时代个体遭遇的描述,引发沉重的历史检讨。
同时诞生的朦胧诗更直接,揭示和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和真实的生活乃至情感的人性化,打破人为樊笼,让生命和艺术自由、发展。我的老师称之为历史长期扭曲后自发的自我纠正,被天才们的灵感捕捉到,付诸了文学。
历史的揭示,检讨,反抗,把社会思维从扭曲的认知里恢复到朴素的人性的情感,这是拨乱反正时代初期文学的承载,更是责任。
到我上大学时,文艺更加复杂化,并且经历了此起彼伏的干扰和斗争。我的专业是古韵,因为谈恋爱所以喜欢现代诗就去选修,老师建议我增加选修西方哲学,我很诧异。老师告诉我歌德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当叔本华还是悲观主义者时歌德讲给他听的: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这是诗人对哲学的影响,我开始接触康德,黑格尔,叔本华以及尼采,这些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哲学体系。尼采于1883年宣称上帝已死,攻击基督教的奴才道德,并提出“一切价值重新估价”的口号,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起,几乎构成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开始。
拨乱反正时代中后期文学的社会背景,与此极为相似,革命和阶级不再被信奉,虚假信仰的奴才文化被摒弃,一切价值如何估价成为文学的承载以及使命。这种价值的重新判定是从电影开始的,即著名的探索电影(又叫第四代导演)时代。
探索电影三大特质:纪实主义,自然风格和开放式结构。电影里出现生命的挣扎,伦理束缚的反抗和人体的性的展示。这对文学的影响巨大,寻根文学启蒙主义盛行,评论界也展开从文学是否是“方法论”到“文学主体性”的一路争论,这是真正的拨乱反正,文学应该是本体追求而不是被政治利用去干扰生活。
这时的代表作品有郑义的《老井》,王安忆《小鲍庄》,阿城的《三王》,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张承志《北方的河》,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等。文学迅速占领了高度,并有了和国际接轨的冲动,西方也对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左倾干扰却来了,文汇报文艺报纷纷泼冷水,声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有“民族的自我”;民族文化修养的欠缺让我们不可能征服世界。
这实际是在批评这些觉醒了的文学里的批判元素,强调民族的自我必须是政治的。那一阵没有政治色彩或真实反映历史的电影《黄土谣》《红高粱》等在国际屡屡获奖,却被国内批判为用中国的落后展示去讨好西方世界。
这就逼着作家们换一种方式来创作,于是先锋小说起来了,马原,残雪,余华,格非,苏童,北村等一大批新生代作家打破强加给文学的所谓意义,强调叙事本身就是意义,叙事才是通向真相的终极方向;强化小说的虚构性,避开现实的历史背景,叙事结构处在现实秩序摸不到的地方;用荒诞性和偶发性来保证叙事结构和效果。
这种先锋特质类似西方的后现代,虚幻中冲撞,试图获得拔高,最终后现代失败了,而中国先锋小说虽已瓦解,但留下了丰厚的积累,因为这批作家的责任和文学本身的承载,在那个历史时期已经注定了高度。瓦解的原因更是承载性的无法脱离,文学的责任,高度让这种尝试的限度被收敛直至放弃。
上述文学的脉络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整体的社会思维乃至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交织的左倾和改革开放的斗争也朝向有利一面。
到八十年代后期,先锋小说陡然冷却后,新写实主义崛起,这几乎是尼采“超人论”的迸发,文学需要强调描写大写的人,政治热情降温后生存和意志需要的现实性成为主流。
还原原生态的生活;瓦解文学的典型意义,展示生存中的感性和生理层面的基本人性;淡化作者立场,客观呈现,自行体现。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地鸡毛》,方方《风景》等。
这时应该是1989年了,这一年最重要的哲学加反抗意识流小说《习惯死亡》(可惜湮灭了很久),以性和政治的叠加,用最被压抑的视角,剖析了人类的灵魂。同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发表,流传之广,至今引起普遍的嫉妒,明明我也能写出来,甚至写的比他还好,他的有什么啊?
嫉妒的人不知道文学需要承载什么,而承载的越高,艺术性的高度也越高,这是文学。
92年小平南巡,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高度发展期,我也毕业了,93年贾平凹的《废都》我是当性小说看的。
网络时代诗歌陡然爆发了,我在别的文章里写过深圳的打工诗人群体,这个群体和网络结合后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叫人难以置信,确实该是拍手叫好的事情;网络是自媒体时代,这和纸媒时代编辑筛选的方式优劣各半;网络时代革命,阶级,左倾干扰一类的词汇已经蒙上了蛛网。这三者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思想,高度自由环境下优劣的评判,历史和社会赋予文学什么样的承载,这三个问题是网络文学的三大结构。而这三大结构其实最终指向文学的承载和它们的高度。
有当红诗人的作品我交给老师看,这个诗人比我大些,技巧性毋庸置疑,这不是网络群的习作,我是作为读者的身份要求老师指导的。老师说了很多,从承载性入手,一是作者思想背景,这个我熟悉,贫困的大学生活,知识构成,纷纷扰扰的文艺环境像海绵吸水一样被我们吸纳和辨别,进入社会后的迷茫和舍弃。这些构成了创作冲动的基础,尤其是当作品多元化,素材被取舍和占用后,所要表达的不只是作品本身的意义,一定会是作者的个性和社会共性的结合。
比如张贤亮的《习惯死亡》,作者在21岁时发表诗歌被打成右派,劳改22年,青春期的男人在没有女人的世界艰难存活到中年,他一定摆脱不了性视角的,这是人性。但他绝不仅仅写了性,性是视角,从这个视角探索到个体甚至整个社会的灵魂深处,成就了文学。
对于那位当红诗人,老师认识的,说此人风流,跟我开玩笑说你上学时风流,现在倒老实了,他那时条件很差,性臆想的时间可能多过你忧国忧民的时间。毕业后的个人奋斗,他比你成功,享受些不算什么。不过文学的源动力不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他限制了自己的高度。
这联系到第二点,优劣的评判。文艺学三大构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专业必修课程,这是评论的知识构成之一。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等等等等,所谓功夫在诗外,构成评判的最大结构基础。我不是说一定文学专业才有资格评判,个体经验是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缺少专业知识何不补足?
干扰优劣评判的是急功近利和虚荣,包括作者本身。诗歌的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音乐性这些元素,和所有文学形式一样是系统性的,这是基本出发点。自媒体时代的自我炒作,媚俗,自我膨胀,偏偏放弃基本的部分,而重新设置优劣标准,杂乱浅薄却乐此不疲。我跟老师对话时也开玩笑,说我从没写过自己的结论性文字,多是援引,结果被批评片面和武断,还有说吹牛的,说干涉诗歌自由,害人不浅的玩意,而自创的理论被炒作和逢迎。
老师说这是经济时代,性是创作动力和反道德动力,用市场经营来实现目标化,其实就是性臆想的实现,文学的冲动成了性冲动。所以文学的趋向是鼓励意淫和反道德情感的。真实些的直接写下半身诗歌,虚伪些的用忧伤或爱情遮住性臆想。
你体会不到现在的爱情和以前的区别吗?体会不到现在的诗歌和以前诗歌的区别吗?(我不敢告诉老师现在的网恋和以前的网恋也大不同了)
区别在哪里?缺少了文学的承载,自然没了高度。
开篇说了我所经历的文学脉络,文学以其承载性肩负着民族的兴衰,以其自身的高度拾拣泥潭里挣扎的生命个体,虽历经非难而矢志不渝。
文学的清晰表达和形式的转变、突破是群体性人们以及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统一的趋向,它的基础是个体的真实,摒弃虚伪和利益,加上责任的承担。绝不是虚假,媚俗乃至自我膨胀的需求,否则会越发杂乱,最终导致社会的整体滑坡,美国的大麻时代和性解放时代就离我们不远了,或是已经降临。
诗歌是民族的气质,敏感而高雅,爱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