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8-8 22:15 编辑
韩王信与淮阴侯韩信,皆因叛逆朝廷而被诛杀,但细数根源,二人显然不同。韩王信是韩国贵族子弟,受荐于张良,一直跟着刘邦闹革命。荥阳战役时,刘邦逃走,令韩王信等人婴城固守,城破韩王信被迫降楚。刘邦不无愧对韩王信处。后来韩王信逃出依旧归附刘邦,应该是义不弃主,刘邦还是很器重他的。胜利后封他为韩王,只是怕韩王信统辖颍川一带战略要地,一旦有事变发生易出麻烦。把韩王信迁徙到北方,既增加了边防实力,又卸去了心中隐患。韩王信没看清楚刘邦的这个把戏,不但没有怨怼,还建言移都马邑,便于抵御匈奴。后来韩王信的反叛,是刘邦猜疑切责逼迫所致。这样看来,是刘邦数负韩王信在前,而韩王信一负刘邦在后。所以汉朝平叛时斩杀韩王信,没有株连他的家属。文帝时,韩王信的儿孙脱离匈奴,率众归降汉朝,位皆封侯,延至数世,富贵显望。这也佐证了刘氏统治集团对韩王信的追认。
淮阴侯韩信则迥异。他自恃才智过人,自三秦打入中原,在战略战术上,屡屡不与刘邦合作。保存实力,拥兵自重,不听调遣,见危不救,刘邦记恨他已不是一时一事。只是顾忌他手握重兵,想方设法纡牵他合力破楚。及等大局已定,兵革敛迹,韩信失去利用价值,烜赫的势力便一落千丈。即此时也,韩信如能熄去心中火炎水竟,降志屈节,和刘邦推心置腹,多说感恩的话,不做拆台的事,自觉地接受朝廷的监控,保全身家性命,安享富贵厚实还是极有可能的。不作死哪里会死呢。
自古来君臣可共义不可共利。小司马先生很精当的评论了韩信:“夫乘时以邀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老司马先生更具慧眼,“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己功,不矝其能,则庶几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噫嘻,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时有与两个韩信行状相同的漩涡浪花翻卷,每念及此,无不令人扼掌慨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