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明宫侍卫统领 于 2016-9-1 12:08 编辑
《半月鹿》
文/姿罗欣儿
1.
鹿岐山的月光越来越冷清
耒河的水一直奔流向北
一尾鱼的思念
或渴望,饥馑而又感伤。这种感觉如鲠在喉
一条河是他们的指缝里,只穿过了
几片风
2.
积水,或者没来得及流出的泪
家乡,有好多这样的湿地,比历史
低洼,比炊烟久远
山上的鹿偶尔还记得来过
却从未走进,一幅水墨山水
3.
睡莲来不及开,让给了喧闹的时间
来到河岸,浮萍恣肆而又忙碌。阳光很挤
纷争从来如此,水草里
也有剑戟的声音
4.
在岸上,我和一些家禽为伍
种几朵菊,几亩地。在灰灰菜和蒿草里
穿梭光阴。没有芨芨草的心
没有牵牛花的春天。这些日子
一直放在水上,犹如那只独木舟
5.
路,似有若无。水的面前
它已失去车轮。就像这些墓地
依然在春天开花,逼视阳光下的领地
所以我们只是接近,无限接近一个
伤感而温暖的诗意。只有几只鹧鸪
会从这里逃离
个人简介:
资罗欣儿 女 94年生人,现居深圳,爱好厚重深沉的诗歌,作品常在各类诗歌赛中获奖,并散见于地方性诗刊。自封称号:飞侠小流氓。
方渔的解析:
一首摇摇欲坠的田园诗:姿罗欣儿的《半月鹿》
《半月鹿》不是个好进入的题目。资罗欣儿这首,甫一入手,感觉较之以往作品,有着一定的进步。详读之下,还是能看到一些惯性写作。
谈到“半月鹿”的时候,她在谈什么?这是作者需要站在虚设的读者角度考虑的问题。
开篇两句,分别提到了“鹿岐山”、“耒河”,湖南耒阳的景点,据我所知,这是作者的现场坐标。从“一尾鱼的思念”开始,作者开始抒情,用了“思念”、“渴望”、“感伤”这种大词,来得急促了一些,这当然能算是惯性写作,这种惯性写作,令前两句的铺垫形同虚设。“一条河是他们指缝里,只穿过了/几片风”,这一句严格说是有语病的。
把积水比作未流出的泪,有这样的技巧意识,是很不错的。“比历史/低洼,比炊烟久远”,抒情浅尝辄止,转入图景描绘,除去“历史”这样的大词不受控制,作者已经向着“田园诗”靠近了。但“家乡,有好多这样的湿地”、“一幅水墨山水”这样累赘的叙述还是需要做一些整改。
“纷争从来如此,水草里/也有剑戟的声音”,这样的句子我觉得还是蛮特别的。“睡莲未开,浮萍恣肆”,其实这里倒需要谈一下关于“怎样深入”的问题,太多写作的人习惯把作品往大了写,但写得越大的作品,越显得空洞乏味。写作应该是呈现居多而不是概括。别出心裁的作品,应该是向人们呈现出你视野里出现的东西。
“在岸上,我和一些家禽为伍/种几朵菊、几亩地”,这样的句子,有着很好的气息。它的气息产生于写作的专注,专注于一首诗或者一个意境的构建。“在灰灰菜和蒿草里/穿梭光阴”,这样的句子反而显得刻意,以为这样的才是诗的语言,是一种坏的观念。这也是写作惯性。
“只有几只鹧鸪/会从这里逃离”。作者在前面无比用力的叙述,倒不如这样轻拿轻放的句子。
这是一首虚构之诗。作者有意从印象或者想象中提取出“田园”来,而惯性的抒情写作,架空了整个作品,像一种虚构,情绪的虚构、情境的虚构。
写作和经验有关,无论写的是经验还是反经验,甚至是超验,都实实在在和经验有关。想象也是经验的。虚构当然也需要处理好它和现实经验之间的距离。在创作过程中,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写“诗”,为“完成写诗”仪式而创作,反而有损诗意。
这只被主观介入、呈现略显粗糙的“半月鹿”,摇摇欲坠地构建出了一个田园作品。
方渔简介:
男,1989年生,云南大理人,作品散见于各类诗刊。被誉为方渔体诗歌的代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