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太子读书。他进入编导训练。播放小视频,看完后,作简单的影评。
这次是几个片段,跟筷子相关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四个:其一,教孩子使用筷子,是为传承;其二,不让孩子抢先下筷,是为明礼;其三,长辈为孩子夹菜,孩子如法炮制效仿,是为感恩;其四,邀请独处邻居吃饭,“多个人多双筷”,是为睦邻。似乎第一次发现,最简单、最平常的筷子,竟蕴含人生况味,不免生出来许多兴致,想要梳理一下了。
记得去呼伦贝尔草原游玩,在蒙古包内吃了“手抓羊肉”。第一块(注意,不是片),主人家用刀子切割下,双手捏着恭敬献到眼前。哎,若不是礼貌起见,考虑那手的卫生堪忧,真心不想吃啊!后来,我跟先生说,终于懂为嘛有手抓饭、手抓羊肉了,估计是从前的从前,有些草原啊、河谷地儿啊,没办法找木棍、竹枝之类,进行捞、夹、拨、刨,只好图方便动用乌爪子了呗。先生笑得不行,夸我会瞎动脑筋,如此奇思妙想,没准还真就给蒙对了。
那当然,不说百分百准确,好歹也十之八九吧?恰有一次,跟驴友山顶露营,发现有人忘带餐具了。碗倒是能挪用,筷子却是标配,谁会多带啊?龙门队长站起身,晃着他的瑞士军刀,悠哉哉说:去削几根就是啦,这山林里啥都缺,唯独不会缺了筷子。把大家伙儿全逗乐了。我还半开玩笑,半认真说,千万别削到夹竹桃那类有毒的,到时候全都得撂这里翘辫子。由此可见,筷子的诞生,或是缘于在荒野之中,随手削斫而成的就餐用具?
至于筷子的形状,下圆、上方,当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进的结果:下圆,便于夹取也不磨损手指;而上方,则易于控制且避免打滑。当然,仅仅是考虑方便,还不至于上升到“天圆地方”之类的境界去。想着西方的刀叉,虽说使用金属打造,但从取食角度而言,切之、叉之,再当堂食之,看似比“手抓”文明了许多,但好像与筷子相比,还是更能呈现原始状态?这么想着,那些衣着考究、放了轻音乐、点了蜡烛进食西餐,就自认比中餐更文雅、更情调的,岂非多少有些装的成分了?
说到中西方文化传承,原来以筷子为分水岭?众所周知,学用筷子远比用刀叉更难。多数孩子最初都是抓握,没法子协调、灵活。然而,父辈是不厌其烦的,非要教到你会用为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由此,始信。言传身教,从生命之初开始。文化的传承,就此烙下印记,任谁也修改不了。无怪乎林语堂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甚至被教会学校隔绝了母语,却在多年后决然回归,重新研究起了中华汉文化。骨子里的东西,受之父母,早已根深蒂固,如何能够悍然湮灭?
话说回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倒不是一双筷子能完全承载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筷子确实是载体之一。
想想,异国漂泊的孤苦游子,冷不丁见人当面用筷子吃中餐,该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的吧?潜藏在灵魂深处的根,也会被牵连出来,就此蓬勃出藤蔓、枝叶,攀缘而上,九重葛一般。
对筷子的印象很多。到这一刻,才有机会慢慢清点:
比如,还剩最后一块肉了。通常是父亲夹起来,摁到母亲碗里,说:妈妈最辛苦,这块留给她。当然,母亲是不会坦然享用的,她把它夹给最小的女儿,理由是,她的成长,还需要营养。妹子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扁扁小嘴,就要哭——她没学会吃独食,也不敢。长姐赶紧安慰,帮她夹出来,放到父亲碗里,说:小妹不哭,孝敬爸爸好了。这么转一圈的结果是,或者父亲出手,或者母亲出手,把它分成三份,三个女儿都不落空。
再如,喜欢的菜摆上桌了。父亲是会冷眼旁观的。饭桌上,他不批评人,说影响消化,不利于健康。但事后,他会指出,谁眼睛都不眨,连续夹菜多少次,或者谁恣肆翻抄,只顾自个儿挑拣,不管他人感受云云。原来,一双筷子也能透析很多。包括品行,包括教养,包括性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筷子的话题,还有很多:
比如,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筷子就成了出气筒。因为材质的缘故,杯子是只能“停”,不能“投”的,筷子呢,随意就好。反正不投白不投,投了也白投。它砸不坏啊,就算砸坏了,也不值钱。能让诗仙同志把落魄之忧愤,酣畅淋漓发泄出来,也算功不可没,值了。
再如,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据说便是以一双筷子为诗,展现了自我抱负,赢得了明太祖赏识的。想想一句,“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借楚汉相争时张良的筷子典故来慷慨陈词,擅借力,也够机巧。看似小筷子、大乾坤,其实是自我格局使然。睿智者,能把握先机,无缝接入,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物由心生或托物言志的。有两首,相映成趣,别有一种闲滋味。其一是袁枚的:“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另一首,是程良规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其实,都是加诸的情感。筷子始终是筷子,在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存在而已。或者你希望它简单,它也就简单了。但筷子的使用,也真值得深思。比如:成对出现,彼此配合。成单了,就等于报废了——协作,是必然。可见,认可他人的价值,显得多么重要。
回到话题最初,是我家小子的训练场。视频看完了,那么多情节里,他居然跟我不谋而合,重点提及的片段,也是传承和感恩。看来,有其母必有其子,所言非虚。或许,我的筷子,已经传递给了他?好吧,沾沾自喜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