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妞 于 2016-11-18 15:12 编辑
真没想到俺这样有身份证的主儿居然会跟一位卖菜的女人较上真了。
她5、60岁上下的年纪,颧骨高,脸颊黄瘦,身板一抹平,胸和屁股都像让泥抹子抹进去了般。一条马尾贴头皮束得紧紧的,眼睛大、圆,眼神凌厉,一看就厉害的样子,不啥善茬。善不善碍俺啥事,有她男人受着,她们家菜好就好了。她家摊上每天几样时新菜摆出来,样样都能入俺的法眼。马姐夫最爱吃红菜苔,这季节地里菜苔正抽苗儿长,上不得餐桌,偏她们家摊每天出来一二把,嫩嫩的,油油的,讨人喜欢得很,卖的也贵,5块钱一把。谁让人家掐尖儿哩,就买了。马姐夫饕餮之徒,一扫光。
第二天又兴冲冲去了,还是5块钱一把,份量少了3分之1。
嘟囔一句“好少。”女人把菜苔“呯”一声扔到秤盘上,厉声的“少什么少,1斤只少7钱。”
过二天又去,咦,份量倒不再减了,价涨了,6块钱一把。
“买二把十块钱吧,老顾客,天天在你们家买的。”
“那少5毛,11块钱。”
手指头长小鲫鱼要是用面粉裹了炸了,焦焦的,合骨吞渣吃,是俺的最爱。偏这女人的男人每天去野地里捞一盆子小鱼儿来,活泼泼在水里游得可欢实。5块钱一斤,就买了十几条,只要4块钱。“倒比吃白菜还便宜,”俺笑着说“一把白菜还要4块钱哩。”男人听了没吭声儿,一边给俺拾掇着鱼。
过几天想再炸一盘儿,咦,涨价了,7块一斤。
她们家豆腐也是不错的,说是她亲妹子亲手做的。1块钱2块,有时候一块豆腐剖两半,再煎一把,出锅时撒一把小葱儿,喷香的。把豆腐切吧切吧直接下汤里也好,鱼汤啊排骨汤啊,挟起一块,热热的,滑滑的。
那回准备炸点肉圆子煮火锅,就让女人装了4块豆腐,到家一提,咦,飘轻的,打开一看,数量没错,重量起了变化,原先一块豆腐能剖两半的,现在都不必了,两块豆腐正好抵得上那两半……
其它菜涨了少了俺都能忍,毕竟有时令调节又物以稀为贵的。豆腐可是正宗大路菜,一年四季都能做,也跟着短斤少两就好难将就了。不能因为俺好这一口你就回回给俺添点堵吧,不能因为你们家菜俏你就回回给人下马威吧,是不是因为俺好性儿的无限度纵容,才让她把红菜苔炒成肉价后,又把豆腐做成了纸片。
希拉里轻视底层人民的后果,大家伙儿选择用选票教训她,把半边屁股已经坐上大位的前第一夫人、前国务卿,活活从总统宝座上拉了下来;俺决定用钞票教训这女人,过其摊而不入,将她们家菜从俺家灶台上强行驱逐出去,一根葱也不放过。你留着菜,俺带着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街上的红菜苔渐渐多起来了,5块钱两把,俺用不着再看她脸色。只要有红菜苔,不管谁家的,吃起来都一样香,马姐夫好喂得很。
感慨,人跟人不一样,有人想一口吃个胖子,有人只想做只好饼。想想上了英国BBC美食栏目的上海“阿大葱油饼”,决不超时超量经营,赶早有,起慢无。吴阿大开了34年老店,人均排队耗时4、5小时,才能吃上一个饼,可以想象这饼是多么难吃又多么好吃。
这就是天然的“饥饿营销”,并非刻意策划,全凭吃客口碑,份量地道,价格公道,真正的童叟无欺。吴阿大们若是跟这卖菜女人一样“抠”起来,“涨”起来“作”起来,那些被人口口相传的老店怕早已经消失在茫茫店海中,难觅踪影。
别急功近利,顾客全是顺头摸,给点甜头就泛滥,人会用千百次的回顾来回聩,你指定赢了,他也没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