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历史的“迷雾”和今人的“伟大”
查看: 8240|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的“迷雾”和今人的“伟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12-9 11: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6-12-10 11:45 编辑

   今人写古代史,一个非常困难且永远不会解决的问题是:你无法到达第一现场并与当事人求证经过。所以,由此而来的质疑和各种不同声音出现,是在正常不过。据调查参与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将士们,他们对于指挥和参加的各种战役,地点和时间以及战斗经过都有不同说法,面对不同甚至矛盾的现象,有的人说法很直白:就是记不清了,或者是就是这样。

   今人如此,我们又何能苛求先人记载史实的万无一失呢?

   我曾经去国博多次看过那张著名的《开国大典》油画,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张油画被修改过几次?

   其实我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不要说我们自己能为真正的历史做了什么,不要说你敢不敢如司马迁写刘邦那样写,你就是敢给你们单位老大在全单位大会上提提:别去大吃大喝,房子、消费和你的收入对不上的意见就了不起了。

    历史虽然不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但某个时代某个条件下,她只得被描眉画眼任人寻欢。尤其在封建统治社会,为了维护帝王们的光辉形象,无限拔高,什么满室紫光,什么龙和帝王他妈在野地奇遇,这些都要写入史书,就连司马迁一代史家都不能免俗。

       但能不能寻找荒草夕阳乌衣巷中的真相呢?答案很肯定:能!

       《史记》: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董狐以秉笔直书闻名,后人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的人称为“董狐之笔”,他是晋国史官,他写“赵盾弑其君”。

        上面的记载说明,古代史官还是能够秉笔直书的。《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但司马迁笔下没有放过高祖刘邦和汉武帝的重要缺点,而是如实记载。比如记载刘邦的出身,记载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背信弃盟,欲和霸王分一杯羹(刘太公),逃跑路上从车上把自己子女推下车数次。。。

        就连本文当中需要提取的素材很多取材《国书》,北魏时期,崔浩奉太武帝之命修撰北魏《国书》。太武帝曾经叮嘱崔浩要“述成史书,务存实录”。实录了拓跋氏的婚姻关系。原来,什翼犍的儿子是献明帝拓跋寔,献明帝和贺后所生的儿子是拓跋圭。献明帝死后,什翼犍娶贺后为妻,也就是公公娶了儿媳妇。里面这样的章节很多,所以太武帝不高兴了,皇帝不高兴的结果太可怕了,为这个案子杀了两千多人。

    但这个崔浩太厉害了,还著有《十六国春秋》。他临死之前已经把这部《国书》刻在了石碑上,任由百姓官员观看,固崔浩虽死,但真相已经留在了民间。

    直笔吴兢,唐睿宗时,张说升任宰相,兼修国史。也就是这个张说是相当于首相,兼国家档案馆的馆长。但他不能自己什么都写,还要下面的档案馆的馆员啊。吴兢就是档案馆的馆员,他也是直笔事实,结果张说软硬兼施,想让吴兢把自己写的美好一点,但吴兢不买账,说你就是这样的人。

    “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铿锵有力的话语,让张说这个大首相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无数的史官不仅知道自己的责任,更具有秉笔直书的美德。这是正史,其他还有野史,散落民间的信札,族谱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一起,互相印证,很多时候,就能够得出基本符合事实的结论。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近代出土文物书籍能够佐证当时的历史记载,比如:吐鲁番阿斯塔纳第151号墓中所出的《晋阳秋》残本,为我们研究晋朝历史和校勘辑佚孙盛本《晋阳秋》,提供了及其珍贵的资料。经过勘验,其记载与传世史籍《晋书》及《资治通鉴》内容相符合,通过对比传世文献,发现无史实上的出入,卷中出现的人名大部分完整,且都有史籍可查。

    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就是: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背叛的脚步放慢一些,尤其那些用鲜血和屈辱掩盖的历史,否则早晚有一天历史还会重复。


6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12-9 11:38 |只看该作者
这是写五胡乱华的一点自己考虑,一家之言,哦,还不敢称家,一己之言吧。

请指正。。。。

砖头轻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2-9 11:39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2-9 11:39 |只看该作者
首先肯定这样的置疑。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2-9 11:41 |只看该作者
每个历史记录者都不一定在现场。他的记录,多也是道听途说。但至少智商要在六岁以上吧。
踩踩脚印就生孩子这事,除了文学美感,我只能说是瞎编。
至于史实,能搜集到记录者当时能搜集到的客观公正的,已属不易了。这个不要求完全真实,但是生孩子是男女之事还是孩儿他娘和一条大蛇哼哼唧唧了就能实现的,这种事,少编点好。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2-9 11:41 |只看该作者
而如果历史的记录者完全是我发的图的这种政治需要的剪裁和拼凑,那就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政治的历史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2-9 11:42 |只看该作者
当然了,历史永远是政治的历史,其实才是历史的历史。
所以,我真没强求史记有多真实。
我只是从生孩子这事,开始渐渐怀疑那些生孩子以外的史实中有多少水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2-9 11:43 |只看该作者
但是如果专家学者们引来教育后代,考证历史的东西,我们尚需要三分相信七分猜,那这样的历史就是扯犊子的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2-9 11:43 |只看该作者
于是,我所谓的不读历史,只是,读了之后,不再完全相信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12-9 11:44 |只看该作者
但是历史的记录,如果真的还需要去伪存真,又被大学教授和专家们拿来哄人玩,这样的历史应该操他妈。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12-9 11:44 |只看该作者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1:41
每个历史记录者都不一定在现场。他的记录,多也是道听途说。但至少智商要在六岁以上吧。
踩踩脚印就生孩子 ...

感谢你的关注,也特别认可你发出不同声音的观点。

这样,你发图确实很多,很辛苦

抽出时间看看我的观点,谢谢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12-9 11:44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说清了自己想说的。
不管了。先给主贴加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12-9 11:45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奉为精典的历史,是这样的历史,那么主贴最后一句,必将实现。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12-9 11:48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我只在意怎么生孩子了,这些事与历史重大事件不挂钩,完全可以忽略的话。
那么有兴趣有时间,不妨我再弄点重大事件的扯犊子案例????????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12-9 11:49 |只看该作者
第七楼,“其实”,是笔误 “其次”
特此说明。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12-9 11:51 |只看该作者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1:44
感谢你的关注,也特别认可你发出不同声音的观点。

这样,你发图确实很多,很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12-9 11:52 |只看该作者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1:44
感谢你的关注,也特别认可你发出不同声音的观点。

这样,你发图确实很多,很辛苦

定当好好学习。争取天天向上。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12-9 11:52 |只看该作者
我并非批判的回贴。我只是借主贴说自己的看法。
良性探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12-9 11:53 |只看该作者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
这是主贴里引用的。突然想跟一句。
好吧,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
可是供我们明白,清晰,知晓的,历史,在哪儿?
我们都记不清哪个是真的,我们怎么做到不忘记?
这对我们来说,有点难。
历史是怎样的我们都不知道,却要求我们不忘记,我靠有点扯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12-9 11:55 |只看该作者
图是引自张大力的《第二历史》
我搜集资料的时候整理过一些网上的文字。贴上来。有点反动啊,如果感觉不合适,请管理员删除。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12-9 11:56 |只看该作者

张大力,人们都叫他历史学家。只是,这个历史学家不写书不研究红楼西游史记还有什么断代史
他只是整理一些照片。
然后在2010年的时候,在广东美术馆开了个展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都听过吧?
其实,原话是这样的。
当年,胡适在向国人传播实用论的时候,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那次展览。题目叫《第二历史》
1933年2月17日,上海各界欢迎英国作家萧伯纳。
上图为1977年出版的《鲁迅1881-1936》,北京博物馆编。
下图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按名人传记,介绍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和交流的资料中介绍萧伯纳的。
可以看出,1977那个年代,有两个不被中国人喜欢的人,在照片中神奇的消失了……
黑白图为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和刘少奇的照片。
1986年,拨乱反正了,《纪念刘少奇》(中国革命博物馆编)中刊登了这张黑白照片。
而在刘少奇被打倒的那个年代,1978年出版的《毛泽东主席照片选集》(中国摄影杂志社编)中,少奇同志和身后的杂乱人等全都不见了,主角被上了色,红光满面
1965年最早出现的“雷锋学射击”,下图出自原始版的《雷锋日记》
1977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变成了上图,缺了好几个战友

那是个没有PS的年代。
张大力说,这是项秘密的伟大的艰难的工程。
是政治需要
美化润色主角、删除更换配角,增删各种道具,这一切,都是手工完成。
文字打扮了历史,而美工师,负责给历史舞台上出场的演员勾脸
“按历史和政治的需要,原始照片上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中,被修掉。这是件很恐怖的事”

“眼见为实。”照片是历史的见证。
最真实的,客观的留存。
如果这种资料也只能“貌似真实”,历史就变得太可怕了。
我们该相信谁?自己的眼睛?美工师的剪刀?PS作者的鼠标?还是史书中的文字?

张大力说:“你天天吃不上饭,突然有一天朋友请客,山珍海味,于是你手机一拍,发朋友圈了。然后大家就认为你天天都活得这么优雅。每个人都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企图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是人的劣根性之一。而做为历史记录的照片,被政治嫁接,将会遗害一个国家。”
最早美国人发明了照片嫁接术。他们最初是把其貌不扬的林肯,只留头,把身子交给潇洒魁梧的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

有图,未必有真相。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2-9 12:06 |只看该作者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1:52
我并非批判的回贴。我只是借主贴说自己的看法。
良性探讨。

发现你是个有趣的人

我特别喜欢发帖之后,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哪怕是拍砖也是好事

我最担心的不是没人回帖没人理,而是发帖之后一片叫好声:

不错、真棒、文采飞扬、你是最棒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12-9 12:15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一降临人世,就在历史长河中行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12-9 12:17 |只看该作者
回看历史,别说上百年千年,就连我们普通人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史,其中也是充满了真实的虚假和虚假的真实。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12-9 12:24 |只看该作者
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古人史记资治通鉴离骚唐诗宋词也好,今人小说散文诗歌也罢,就算六星人民发的每一个帖子,都是为活人之生存服务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12-9 12:28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2-9 12:15
我们一降临人世,就在历史长河中行走了。

是这样,哪怕我们是小人物,也是历史长河的一个小浪花,但同样是存在。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12-9 12:29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2-9 12:17
回看历史,别说上百年千年,就连我们普通人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史,其中也是充满了真实的虚假和虚假的真实 ...

真实的虚假和虚假的真实

这句话佩服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12-9 12:29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2-9 12:24
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古人史记资治通鉴离骚唐诗宋词也好,今人小说散文诗歌也罢,就算六星人民发的每一个帖子 ...

发帖既合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12-9 12:48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很给力!欣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12-9 13:02 |只看该作者

那些被粉刷的历史如修葺一新的旧屋,可以金碧辉煌,但总有一天岁月会销蚀、漫泐其华表,露出真实的石头砖块和泥瓦来,甚至化为齑粉一文不值。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