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贺贫》是《国语》里的一篇文章,讲了晋国大夫叔向去见晋国正卿韩宣子,韩宣子给叔向表达了自己正在为清贫发愁,叔向听罢却向韩宣子道贺。韩宣子很诧异,说:我徒有卿士之名,而无卿士的财富,无法和那些富足的同僚交往。我正在忧愁这件事,你却贺我,为什么?
叔向就给韩宣子讲了栾武子家族的事例。晋国上卿栾武子生前的日子过得很简约清贫,但他有崇高的品德,又遵守法度,赢得诸侯的亲近和戎狄外族的归附,从而把晋国治理得很好。因此,他一生没有遭受祸患,得以善终。他的儿子桓子恰与他相反,骄贪奢侈,违法乱纪,放债取利,聚敛钱财。本该遭受灾谴,但依凭父亲栾武子的功德庇荫,才得以保全。及至桓子的儿子怀子为政,大异于乃父。怀子秉承了祖父的懿德风范,不应罹于祸难,但因受其父桓子的牵累,被迫流亡楚国。
又说到晋国正卿郤昭子家族的盛衰。郤昭子一门八人中,三人为上卿,五人做大夫,权势煊赫。但郤昭子不知势盛震主的危险,聚敛的财富抵上宫室的一半,拥有的武力也达到晋国的一半。严重威胁到君权,结果一旦被诛,自己暴尸朝廷,宗族也被杀殆尽。韩宣子听罢震惊悚惧,朝叔向跪拜说:我本要趋向灭亡道路,多亏您开导我,不仅我个人承受您的恩惠,连我的祖上和后代都要感谢您的赐予!
这则故事虽然不长,其蕴意却深远。
想那韩宣子在忧贫的思潮冲击下,或正在想致富的门道,或已开始着手实施致富的方法。官员要想富起来,门径大致有两途:一则居官经商或官商勾结,二则贪污受贿。一踏此途,德行必然有亏,灾祸也由此媒孽。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叔向借贺贫的机会,给韩宣子讲了一番贫可养德、贫可保身的道理。并结合栾武子和郤昭子两个家族盛衰兴亡的鲜活事例,一语中的,敲痛了韩宣子的麻骨,使他在惊惧之余,幡然悔悟,更弦易辙。
栾桓子正是苦于其父的甘守清贫,才一改祖谟,做出暴敛不法的勾当。但他仅限于骄奢贪婪,不直接危害国家政权,所以朝廷碍于栾武子的功德,未予深究。到了怀子时代,桓子的恶行劣迹昭白,使无辜的怀子受到株连。所幸怀子为官清正,才不致殒命,才有机会逃到楚国去。不清楚怀子的家属后人境遇如何,但可以想见,家人如与怀子一同逃亡,那去国离乡,寄人篱下,凄风苦雨的滋味也足够咂尝,如滞留在晋国,当权绝不会去优抚存恤他们。
郤昭子是更有甚者,他富可敌宫室,兵可倾社稷,直接威胁到国家政权的安全。自己坐到火山口上尚不觉察,一味地强势,无怪乎身死族灭。
叔向举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贪得无厌,另一个是既贪得无厌又野心勃勃,究其根源,都坏在一个贪字上。贪图财利追求荣华,进而会处心积虑去巩固扩大权势,以求保护所得的不义之财。而权力越大,财利就更加涌流滚进。
韩宣子刚想起步,栾桓子走到半途,郤昭子发展到极端。栾桓子祸及子孙,郤昭子身家俱灭,韩宣子悬崖勒马,跪拜叔向谢罪。害世不同,果报亦差等。由此看来,天理人心,自无错讹。
愿天下的为官者,多听听叔向的劝告和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