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云直上 于 2010-12-16 12:55 编辑
嘟嘟囔囔聊写字(原创)
前言:因为都是自己思索得来,却没有专业理论,说得精确与否,就是个抛砖引玉期待相互探讨的认识罢了。
从前有个人,性情爽朗直白,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人们一看他的脸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见他开心就都凑近和他聊天,也能分享到好心情,见他一脸怒气便都赶紧远离开他,怕的是言语不当惹祸上身被他打一顿。这样一个直爽的人,人们是既爱他,又烦他,爱他是他的爽朗纯真,烦他,是烦他直言无忌;所以这个人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他自己也能明白原因,但性情如此无法改变,免不得在孤独的时候烦恼不已。
又有一个人,会看眼色,能移性气,终日是笑呵呵的一副面孔,从不危害于人,又服饰鲜亮。人们便都喜他,愿意和他在一起谈天说地,或倾诉心中烦恼。而这个人都能多方开解,使悲者笑,使愁者欢。是以,他不愁没人接近他,人们也时时刻刻少不了他。然而一个人岂能没有喜怒哀乐呢,但这个人都收存在自己的心底,只把欢乐付给人间,所以也没有谁能真正了解他。但人们也不因为不了解他就拉开距离,从不防备他。
第三个人,不苟言笑,行为神秘,谁也不知道他想什么,更不了解他做什么?于是人们每每猜测他的行为,却从不愿正面与他交谈。这个人也不介意,依旧按照自己的态度做人行为。附近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人们就猜测是否与这个人有关,甚至就怀疑是他所为。但这个人究竟干没干过坏事,却是谁也不知。对于不了解的人,自我保护意识总是暗地里叮嘱人们远离未知事物。日子一久,人们甚至恐惧见到他,惟恐他会对自己有所不利。
三个人说完了,我再来聊一聊写文章。因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创作思路也不同,所以文章写出来的厚度、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变化。有的人写文章就直白明快、通俗易懂,所有的情绪和想说的事物都用浅显的文字直接表达出来了,所以文章的内容一看便知。这样的文章缺乏厚度,篇幅多半十分短小,但简洁明快,有点文化底子的人都能阅读理解,可谓十分通俗。文章的笔法可以直观人的性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此类人也会写长一些的文章,多是叙事文章,因其非常健谈,这种健谈不一定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口语化上,也可能仅限于创作的书面语上的健谈。
有的人写文章不但通俗易懂,还能旁征博引以为阐述愈多的内容,使原本一个单纯的点散发出较大的面,涉及的领域更广泛,在平白之上增加了文章的广度,给予读者更多的认识。这样的文章也建立在可见可知的表面上,即便内容繁多丰富了,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也使读者不难理解,文字的篇幅可长可短,完全在于创作者的文笔功底和创作意识。此类人作文章延展的面就比较广泛,叙事文章可以,议论文章也能写,辞藻和表现形式也更为铺张华丽。
还有一种人写文章,粗读似乎繁乱笨拙,但愈是细品越能体会到更多,其用笔的老到,叙事的角度,对生活的认识,看似无味的文章却显露出一波三折的韵味和内涵,仿佛重叠的山峦迂回起伏,能给人无限的回味。这是一种厚度,既能带有广度的深远厚重,也能在极小的范围里产生朴实厚重的体会。
也有人写文章直接赋予文字思想性,好比如理论性的学术文章,这就需要比较专业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度来进行阐述或理解。
还有的人写文章表面一种形态,背面又隐藏着一种形态,在直观的表皮上包进了馅。读者想知道包子的馅什么滋味,那就得品尝之后才明白。如果馅的配料十分繁复,想分辨出精细成分,这又需要知识的厚度来精确理解力。看见包子不吃,顶多只知道这是个包子,什么滋味、有何配料就再也不能知晓了。
人们的对于创作认识的基础假设是一条水平线,表面文章是写在水平线的浅表之上,直接了当、通俗易懂;如果想让表面文章增加广度,那么就通过多点阐发来扩展文章的面积,好比如从手指扩展到身体各个位置一般;而增加厚度就需要多层次的铺垫,背心、衬衫、毛衣、外套,厚度自然也就增加了。这是谈水平线以上,皮肤浅表。
水平线是一条基本的中心线,就象地球表面的土壤,上面是天空,那土壤下面呢?水平线下部其实仍能深入,就是说理解力的层次或思想的深度,这样的文章可以是带有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直观深度,也可以算是明修栈道,暗渡陈昌。浪花再能折腾也总是在可见的海平面上,而潜流则在水下运行,写或读都需要思想深入进去解剖它,才能看到表皮下的血管和内脏、骨骼。通俗文学,似乎就是浅表之上的文学形式,通过增加脂肪、化妆术和服装效果强化文章的厚度。
某些曲高和寡的文章由于专注于线下的深度,虽未必是阳春白雪,但肯于思索下功夫去钻研琢磨的人不多,也就不得不曲高和寡了。所谓说知音难寻,伯乐不多,原委不外是阅历经验、知识厚度、思想深度的人太少,是不是千里马很有可能在小马驹的时期就被扼杀了。至于无人光顾也是常事。我写这篇字,不过是用没有专业理论的嘴巴唠叨几句罢了。
2010年12月16日12点19分北斗六星论坛/注册名:咱是一头大胖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