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古代女子精致的妆容术(转)
查看: 1469|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女子精致的妆容术(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7-6-24 21:5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此话出自《战国策》,足见战国时化妆已经算是普及,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7-6-24 22:0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1】 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6-24 22: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馒头形,盒盖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妆用的粉盒。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赞叹第一个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6-24 22: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6-24 22: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米粉之后,人们才又发明了铅粉,《神农百草经》就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不过这也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6-24 22:0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2】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6-24 22: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6-24 22: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随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6-24 22:0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孟浩然的《春情》诗写道“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敦煌曲子词·竹枝子》记载“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由此可见,女孩子们高兴了才施红粉,忧愁的时候可懒得化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6-24 22:0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3】画黛眉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甚至还有“张敞画眉”这样的闺房轶事。话说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憾,张敞每日为妻子画眉,形容伉俪情深。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7-6-24 22:0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7-6-24 22: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知乎上有一条关于黛眉的评价,中国古代最流行的眉形与美国最流行的牛仔裤一样难以言说,因为时尚界的变化太多。秦朝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为推崇。特别是在唐代,女孩们非常讲究“削发露额”,而且还要刮掉原始的眉毛,用黛勾勒出不同式样,颜色、深浅、长短、粗细、弯直随心所欲。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7-6-24 22: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画的是桂叶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两头一样粗细的柳叶眉,还有些菩萨脸上有翠绿色的翠眉。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7-6-24 22:0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4】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7-6-24 22:0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7-6-24 22: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在榆林窟中唐第25窟《弥勒经变图》中,有一幅老人入墓图,画中的女子哭得梨花带雨,额头上的花钿夸张得有些吓人,她贴的花钿占据了脑门儿三分之一的面积,像一片银杏树叶一样,现在看来,装饰得有些突兀。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7-6-24 22: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5】画面靥

靥指酒窝,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除了红色圆点,有的面靥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女子将剪成花鸟虫鱼的面靥贴得满脸都是,让旁人以为这姑娘刚从维密秀场走秀归来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7-6-24 22: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记录了如何做面靥:“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说明这种有浅紫色花瓣的鹤子草,是做面靥的原材料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7-6-24 22: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7-6-24 22: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6】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从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可见,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简直就是古惑仔电影里的“刀疤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7-6-24 22: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相传斜红的来历,还真和伤疤有关。《妆楼记》记述了一个传说,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名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流光溢彩。薛夜来悄无声息地走向文帝,一不留神,竟一头撞上屏风,顿时血流如注,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她忧心忡忡,以为毁容后定要失宠,谁知这种楚楚动人的面容,令文帝对她更为怜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取名“晓霞妆”,后来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7-6-24 22: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7】点口脂

在爱美女性看来,“女人永远缺少一支口红”,那么古人对口红有多喜爱呢?我们从《唐书·百官志》中可见一斑。书中记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能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地位弥足珍贵。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7-6-24 22: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可见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7-6-24 22: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唐朝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7-6-24 22: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光是画个脸,就能折腾到手软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7-6-24 22:1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每段中间都有一幅图,比较形象,可惜笨的发不上,只能这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7-6-24 22: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篇引经据典,罗列的比较详实。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7-6-24 22: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爱美女子天性,古今亦同。
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亦改变不了她们对美的求索与探求。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7-6-24 22: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用今人的眼光回看,怎样的夸张,怎样的不可思议,亦在当初都是争相模仿 流行与时尚的标签。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7-6-24 22: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犹记好似还有个徐娘的半面妆,流传下来也只是以笑料的方式而已,从无人得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