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讨论】003:《青青白杨树》赏析
查看: 42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003:《青青白杨树》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7-8-27 1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7-8-27 22:52 编辑


风暴中的白杨树

——《青青白杨树》赏析

作者:种月亮的女人


  《青青白杨树》是一部反应知青生活的纪实小说,也是作者一段人生的真实记录。这部作品主要记叙了知青的生活和农民的敦厚,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那段远去的历史。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作者也亲历了这段历史。文学界把有关知青生活的作品归类于“伤痕文学”,可本文作者没有花浓墨去描绘这“伤痕”,而是把视角投向对劳动的体验,对农村的感受,以及对民俗的触摸。当然,劳动也是艰苦的,但作者没有过度渲染这艰苦,而是更倾向于掌握劳动技能、自食其力,这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对生活所持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可是,作者的家庭背景并不乐观。从五十年代后半期起,作者的父亲在政治上便受到了冲击,家庭生活极端困窘。当那场运动过去,他父亲得到昭雪,恢复了党籍和工作后,他的母亲却因政治与生活双重压力而过早仙逝,当时他的小妹妹才两岁。他母亲去世后,父亲调离了省城。他和哥哥姐姐妹妹们像孤儿一样,开始了人生的随波逐流。紧接着文革开始,他父亲再次被打倒,关进了牛棚,家里一贫如洗,是他的外婆靠父亲单位造反派每月寄来的微薄生活费甚至靠债台高筑来抚养着他们。
  文革进行了三年,到1968年末,毛主席作出最新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去,是大有作为的。于是,城里的知识青年热血沸腾了,他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怀着远大理想,一腔抱负,义无反顾地去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作者只有十五岁,他插队的地方是淮河北岸一个叫邵圩的村庄。
  “天色渐渐灰暗下来。
  破旧的跃进牌敞棚卡车,沿着长年失修的公路,颠簸了一天,终于停在了淮河边。
  车上十五名男女知青,在工宣队刘队长和队员老何的带领下,从早上六点钟出发,冒着满天的牛毛细雨,现在是又冷又饿......”
  这是作品的开头。这样的开头,不仅反映了城市里的孩子离开家、离开城市那迎面而来的凄苦,也揭示和暗喻了文化大革命是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样的写法在感官上给人恢弘的感觉,作品的起点也就有了一定的高度。作者没有过多的铺陈,经过一个简洁的开头,便继续以录像的形式展开了全文。

    现在让我们打开镜头,去欣赏知青生活的录像之一。
  “烟雾缭绕中,十几个男人,清一色的黑袄黑裤,个个手里端着杆旱烟袋,有顺墙根蹲在地上的,有靠在床架边上的,嘴里冒出阵阵带有浓烈焦油味的烟雾,闲着的手还没忘抓着本小红书。
  正对大门靠墙砌了座宝书台,一尊毛主席石膏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一块红布上,旁边还有一套崭新的毛选和几本塑料皮小红书。门后有个灶台,有人正蹲在灶门口呼啦呼啦地拉着风箱,一大一小两口铁锅热气腾腾......”
  这段场景如同那个年代的照片,真真实实,没有一点虚假。想必走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此处,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作者用干净利落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张黑白照片,四十多年前独特的照片。这张照片里,有浓厚的贫苦气息,也有浓烈的政治气息。那个年代不仅是农民,就是城市的大街上,你也看不到一件鲜艳的衣服裤子,衣物的颜色都是黑色、蓝色、灰色、草绿色,鲜艳的只有人人手里的毛主席语录。那些语录本都是鲜红的,又滑又亮,倒也让孩子们书不离手,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关爱的其实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这段对农民的描写,语言十分生动,“个个手里端着杆旱烟袋”,这是让作者和知青感到新奇,因此这新奇便融入了字里行间。

  下面欣赏知青生活录像之二
  “成俊生很好奇那风箱,试着拉了两下。不想风太大,把刚点着的小火吹灭了。
  佳如又重点,没想到刚刚点着,俊生又呼啦地拉起来,火苗“扑”地又灭掉。
  恼得佳如把他一推,说:“你这二老小,真捣蛋!不是浪费火柴吗?”
  我也很好奇地看着那风箱。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我试着拉了两下,可能是用力大了,把灶里的灰都给吹了出来。坐在小板凳上程佳如见状往后一倒,跌在地上,气得说:“我本来想为大家做做好事,烧我们第一顿知青早饭的,两个老小净跟我对着干,我不烧了。
  说完,把点火的麦秸把一丢。”
  这段里,有几处描述特别生动。1,“刚点着的小火吹灭了”,刚刚到农村的知青,还不会用风箱,这里的“刚点着”,说明了点火不容易,就是这样不容易,还给立即吹灭了;2,“恼得佳如把他一推,”这里的“恼”和“一推”里,把人物的情绪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3,“把灶里的灰都给吹了出来”,这句既生动又说明了用力过大的程度。4,“坐在小板凳上程佳如见状往后一倒,跌在地上,气得说......”这不是夸张。过去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农村用大灶,特别是东北农村。灶膛里,常常因为风力或氧气的关系,喷出一大团像火药爆炸那样烟雾,烟雾里有烫人的草灰、火星甚至是火焰。当这样能将人包围的烟雾迎面扑来时,正坐在在灶边的人,怎么能不给吓倒?
  在这段里,我们看到,作者的笔墨偏重于新奇,偏重于掌握风箱的使用要领。他的语言凝练,干净利落,情节描述细腻、生动、有趣,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活泼的不谙农村生活的城市少年。

  知青生活录像之三
  “眼前的泥河水,在雨幕中翻着浊浪,水位不断抬高,最低处的麦田只能看见麦穗在水中飘动。
  我们相继走进水中,用镰刀割下麦穗,放进随身背着的荆条筐里。等装多了,就往高处走,倒进架子车里。瓢泼大雨继续下着,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每个人浑身都像从水里捞上来一般,从里到外,没有一丝干布。草帽也只能护着脑袋,不被雨水糊住眼睛。好在气温不低,不然一定会遭受风寒。
  水位一点点地抬高着,它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割麦穗的速度。原先只淹没了小腿,一个多小时后,便到了大腿间。水深到一定程度,割麦穗和运送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最后只好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将筐篓传到高地。
  雨中奋斗了将近四个小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水位也不断高涨。雨,依旧下着,耳畔远处的雷声不断,波动而混浊的水面上几乎看不到麦穗的影子。大家这才依依不舍地撇下淹进水里无法收割的麦子,快速撤离,蹚水到岸边。”
  这段影像感极强,那雨水,那泥水,泥水里的人,泥水里的麦穗,都动了起来。作者没有着墨于劳动的辛苦,而是用浓墨重彩描写了在暴雨中抢收麦子的紧张、壮烈而又刺激的场面,同时经过这场大雨中抢收,生发出一种战天斗地的自豪感和英雄气概。之所以用这样的风格描述那段劳动的记忆,这和作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分不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不怕艰险勇于面对生活的精神。这段描述,第一次把主题浮出水面推向浪尖,让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

  知青生活录像之四
  “俊生把一丁点儿土坷垃包在纸里,用线扎紧,再包上一层纸,再用线扎紧,如此反复,一直包了十几层,最后变成一个比拳头还大的被线捆得结结实实的纸包。我们把纸包放到大党的被子里......准是实在解不开,他拿出牙咬的看家本领,硬是把线扯断,剥开了第一层纸。本指望马上就能看见财宝,谁知又是一个纸包,还要解线。大党左看右看,用手掂掂份量,觉得不算轻,终于又开始解第二层。结果是一层又一层,一道又一道,直解得嗷嗷叫:毛主席,您老人家可不能哄俺呀!俺可是一直都在心里早请示晚汇报的呀!”
  我们终于忍俊不禁,都笑了起来。大党见我们笑,以为是笑他心不诚,就更加认真地解那个纸包,而且越小越难解。小到一定程度,不但手解不开,连牙咬都很难。大党还是不死心,一门心思想看看毛主席给他带来什么财运。解到差不多最后层纸,他摸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好奇心完全支配了大党,一急牙一咬,把纸咬破了,吃了一嘴泥巴,这才缓过劲来,“呸、呸”地直吐。
  我们四人终于憋不住,捧腹大笑。俊生笑得眼泪直流,弯着腰,学着大党在一边“呸、呸”地空吐。
  气得大党哇哇大叫,象电影《地雷战》里,排雷挖出一手粪的鬼子。”
  这是一段知青的恶作剧。这部小说里,知青恶作剧不少,描述得都十分精彩。这段描述十分细腻生动有趣,写出了青年人喜欢恶作剧的特点。我们说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尽管他们睡的是架子床,铺的是稻草,盖的单薄的小被子,可困苦的环境挡不住他们热爱生活的习性和蓬勃向上的青春本色。

  知青生活录像之五
  “于是,他搬来一块石头,对着我们钓鱼的位子,‘砰’地砸下去,嘴巴里还喊了声:‘我叫你钓!’
  我们回头一看,干坏事的家伙原来是大嘴馍邵云良。我们年轻气盛,上去一把揪住大嘴馍,问他凭什么破坏我们钓鱼。大嘴馍是村里有名的有点蛮力的汉子,一甩就把我们挣开,说:‘你们把俺们鱼钓走,还不准俺砸吗?’
  这下子我们更不饶他了,继续上去,四个人对付他一个,把他摔倒在地,坐在他身上要打他。可他又是硬一翻身,爬起来了,接着继续被我们压在地上,弄得浑身泥浆。几个人打成一团,好不容易被老队长喝开。
  老队长骂道:‘你个B养的大嘴馍,人家学生下雨天没事做,钓几条鱼玩玩,碍你什么事,你去捣乱?’”
  这段不仅精彩地描述了打斗经过,更主要地写出了老队长对知青的爱护。知青插队,给农民带来不少麻烦,但老队长,是识大体的老人,是德高望众的老人,也是憨厚朴实善良的农民,他是农民形象的代表。这部小说里多次出现老队长,这就足以说明,他给作者和知青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也透着作者有着感恩的情怀。文中对老队长这一人物刻画得十分丰满,给小说增加不少亮色。

  知青生活录像之六
  “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东黄三人把黄狗带了来,在喂食山芋时,一个准备好的绳索套进了黄狗的脖子。那边套好的手势一打,这边几人就使劲拽,硬是在俊生房间的门头上,黄狗挣扎着被吊了起来,再用锄头砸脑袋,硬将其活活打死......没有姜葱辣椒,没有任何调料,一锅水,一把盐,没等把狗肉煮烂,便被捞出,边啃边煮,七匹饿狼,啃了半夜,硬是用半生不熟的狗肉,填饱了多日的饥腹,也大大地过了一顿狗肉瘾......也就是这条可怜的大黄狗,救了我们的命。”
  知青偷东西,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作者敢于把这样的事实写出来,说明他有实事求的精神和敢于面对批判的胆量。经历了红卫兵大串联,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打砸抢,知青偷东西已经不算事儿了。是那个特定年代,造就了一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习惯。站在知青的角度看,他们连一日一顿白菜汤都不能保障,让他们“坚持一两天还能凑合,三天后便浑身无力,腿脚发软,眼冒金花。别说队里偶然还要去干活,就是出门走路都成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生存,知青也只能铤而走险了。这也间接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那场不可抗拒的政治风暴给知青,给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这灾难是无以弥补的伤痕!

  知青生活录像之七
  “男人是收工后天黑前洗澡,女人则在天黑后才能下河。第一次,当邵云新走在洗澡的男人堆里,问我们怎么不去洗澡时,我们全然不知,都准备着天黑后去洗。等晚饭过后,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带着换洗的短裤和毛巾肥皂,打着赤膊,光脚往屋后的泥河湾走去。
  老远处,便听见人声,肯定有人在水里嬉戏玩耍。我们大声喊着:‘喂——谁在那里?我们来了——’
  没想到,这一声喊,水里竟没了动静。皎洁的月光下,明明看见有人头在晃动,怎么听见我们喊声,却无人响应呢?我们正纳闷,只听见一个孩子的声音:‘你们别过来,等我们洗好你们再洗。’
  哈哈,还有这种事情。凭什么你们能洗,我们却要等。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不懂规矩。不管他!
  老大佳如打头,我们四人一溜烟跑到河边,东西一放就往水里跳。一边游,一边想离近点看个究竟。月光映照在水面上,隐隐约约可见水中有大约十来个人头,却一声不吭地泡在水里。俊生问道:‘到底是谁?再不吱声,我们就过去打水仗了。’
  这一声,可不得了,水里的人头,‘哗’地站起身来,露出半截白花花的身子,同时伴着一阵女人的嬉笑。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水里的全是女人和孩子。
  我们吓得半死,拼命地往岸上游。后面的声音追上来:
  ‘胆小鬼,不是要跟我们打水仗吗?干嘛跑呀?’
  又是一阵女人的哈哈大笑。这笑声,分明是一种胜利者的挑战,弄得没见过世面的我们几个小青年灰头鼠脸,狼狈不堪,活像《西游记》里被盘丝洞蜘蛛精戏弄的唐僧。”
  这段描写十分精彩。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惯,特别是农村,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事情,如果不知道不了解这些习俗,就要闹大笑话。小说中这段洗澡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夏天的夜晚,男子汉不能进村到谁家的屋里,因为这个时候,妇女们大多是光着上半身子;而女人们不能到村后场地去,那是男人光腚睡觉的地方。这些风俗描写给小说带来不少生气。

  知青生活录像之八
  “我们经常晚饭后坐在水渠的堤坝上,望着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拉起了欢快的曲调,当然也有悲伤的颤音。深秋初冬,白杨树尚未落叶,青青的白杨树,像是最忠实的观众,静静地观赏着我们的演奏,听我们用二胡述说着农村插队的苦与乐......有时,我们大着胆子跑到电灌站的涵洞前,对着涵洞大喊,仿佛要把里面的’鬼怪‘喊出来,比比看谁有勇气,一直等到黑暗中的涵洞毫无动静后,才像得胜的唐.吉可德,凯旋而归......
  我们对着天空,不同的嗓音产生的不同音阶,一起干嚎着,嘶喊着: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有时也会遇上风暴——不久乌云消——散——春风微微吹——来——天空一片蔚蓝晴朗——”
  这段镜头,看得令人心酸。是那场革命,把这些尚未懂得人生的半大孩子赶到农村去,让他们经历了一场生命和人性的考验。这段跳跃镜头,第二次把主题推向高潮。这两段文字不仅反映了知青的精神面貌,也反应出作者乐观主义的潜质,那种不怕苦难勇敢向前和大无畏的豪放性格。

  关闭录像开关,我的眼前浮现了一排排白杨树,那青青的枝叶,树干高大挺直,这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白杨树。它们枝叶茂盛、树干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哪里需要它们,它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们总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强,显示出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是啊,作者笔下的知青们,不正是这样一排排青青白杨树吗!也正是这种白杨树的精神,才让知青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蹉跎岁月。
  塔希提这部中篇小说——《青青白杨树》,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不仅再现了知青所走的道路,凭吊了流逝的青春岁月,也揭示出文革这段非常历史岁月的本来面目。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一名知青,他经历了两年插队落户的日日夜夜,所以,知青写知青生活的作品特别真实,也特别受关注。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没有过多地去批判谁,也没有过多地去描述艰苦的农村生活,只是用平实的笔触,从人性出发,如同录像一般,再现了那个岁月的背景,那个岁月里的各种人物——知青、家人和农民。在那个激情动荡的年代,理想与迷茫、赤诚与友爱、得意与失落、欢笑与痛苦,都成了知青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青青白杨树》这部小说里,还有有许多精彩的看点,比如知青们给不诚实的严进起外号,为了表示对她的不满,还抵触她与佳如的恋爱;老队长家的四媳妇忍受不了男人的暴力,尽管身怀有孕,却自杀身亡,而她养的一条大黑狗,经常去哭坟;主人公去看望父亲,结果路上遇到野狼;主人公得了疟疾,反复高烧;还有主人公背着思文去县城体检等。在小说里,生动的描述比比皆是,人物刻画鲜活,这让我们看到作者驾驭文字的娴熟能力。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有魅力的是,故事情节真实感人。我不止一次被小说情节感动,禁不住落下眼泪。
  人生不过百年,而我们一生最宝贵的时光是青春。但愿拥有青春的人,都能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拔,面对人生!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7-8-27 14:38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篇很好的赏析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8-27 14:44 |只看该作者
那一段历史,刻骨铭心!!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8-27 22:51 |只看该作者
最早知道种月亮的女人是在老杰出,一晃已经七八年了。
此文剖析深刻,同样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8-28 08:37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17-8-27 14:38
又是一篇很好的赏析文章!!

是的,这些都是朋友对我的支持鼓励!我忘不了大家的情谊。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28 08:38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17-8-27 14:44
那一段历史,刻骨铭心!!

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确实堪称“刻骨铭心”!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8-28 08:39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7-8-27 22:51
最早知道种月亮的女人是在老杰出,一晃已经七八年了。
此文剖析深刻,同样精彩!

她也是我的老朋友,非常感谢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8-28 08:42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8-28 08:37
是的,这些都是朋友对我的支持鼓励!我忘不了大家的情谊。

嗯嗯。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8-28 08:43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8-28 08:38
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确实堪称“刻骨铭心”!

是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