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成名卿未嫁
晚唐有个大诗人叫罗隐,比起唐代其他著名诗人,罗隐对我们来说来说可能不太著名,但他的很多诗句却流传甚广,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罗隐的一生际遇,正是晚唐末期五代初期历史的一个缩影。
罗隐生于中唐(公元833年),浙江慈溪(今杭州)人。他的祖父曾任福唐县令,他的父亲参加过开元年间的礼科科举考试,但好像没什么结果。慈溪罗家在唐代算是当地的名门了。仅罗隐一代就出了三个名人。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罗诗》:“ 晚唐 江 东三 罗 : 罗隐 、 罗邺 、 罗虬 也。
罗隐本来叫“罗横”,“龆年夙慧,稚龄能文”,才冠一时。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进京参加科举(一说860年),罗隐的故事就开始了。
从那一年起,罗隐连续参加了十多年的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十试不第”成为科举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黑色幽默。以才名自负的罗横更加的愤世嫉俗,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和杂文。抨击时政。
在京城长安十余年,连生活都成了问题,经常忍饥挨饿,又赶上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终放弃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罗横改名罗隐,离开了京城回老家了。
为什么罗隐会“十试不第”呢?我分析原因有三:
一,科举制度在唐朝刚刚形成,还很不完善。考试内容五花八门,也没有个复习大纲,《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是宋以后才有的。
唐代的科举考试不封卷不糊名,考生可以在考试之前和考试之后拜见主考官,这样的考试,实际上形同虚设,谁考中谁考不中,就是主考官说了算,而往往在考试之前,基本就内定了。
还有一点,在唐代考取进士,并不能马上任命官职,名义上是候任补缺,实际必须有人推荐,如果没有人推荐,就算你金榜题名,你就在京城候着吧,候个十年八年都不是新鲜事。所以唐代非常流行一种做法,就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后,写诗给当朝的名人高官,以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声望,为中举和任职拉关系。
隐约记得十年前在红袖读过一个帖子《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中唐诗人朱庆馀写给张籍的一首拜谒诗。
浙江绍兴有个士子叫朱庆馀,参加宝历二年(公元826)的科考。考试之前,朱庆馀不小心“偶遇”张籍。张籍是韩愈的门生,时任水部员外郎,人称张水部,就是那个“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大诗人,于当世很有名望。一见之下,张籍很欣赏朱庆馀,让朱拿作品来看看,于是朱庆馀抄了自己的二十多首旧作,并写了一首新诗送给张籍,诗曰: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把自己比作初嫁女子,在拜见公婆之前问新郎官:你看我的眉毛画的好看不好看?看似跟科考没啥关系,但这首诗的题目却叫《近试上张水部》,临近考试了,给主考官写这么一首诗,分明是试探:您看我今年的考试,有戏没?
张籍见到这首诗,大为赞赏,当即回应了一首《酬朱庆馀》,诗曰: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说,吴越才女画好了新妆在镜湖中采菱,本来知道自己明艳动人,但还有些不自信,那么我来告诉你,如果说你这身昂贵的衣服也许并不被当世看重,但你这一首采菱歌,抵得上万两黄金。
有张籍的赏识,朱庆馀名声大振。这两首应和诗被争相传抄。朱庆馀果然考中了宝历二年的进士,并成为张籍的门生。
二,晚唐社会动荡,政治经济一塌糊涂。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急转直下,到了罗隐应试的年代,大唐已是日暮西山。朝廷内,京城里,宦官专权,党锢之争,纲纪废弛,皇帝昏庸,大权旁落。朝廷之外,藩镇割据,各自为政,而黄巢起义又给已经支离破碎的唐王朝致命一击,大唐至此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的一切纲纪都已经偏离了轨道,文人士子靠科举出仕的路子越来越窄。而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使科举中舞弊、行贿大行其道,让空有才学而无人引荐的寒门学子走投无路。当年,十试不第的,绝不止罗隐一个人。
三,罗隐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罗隐十分狂傲,在他眼里,天下才子只有他一人。这种恃才傲物,在大唐盛世中的李白尚且不被重用,何况夕阳西下的晚唐乱世。
屡试不第,罗隐就大肆抨击时政,在长安十几年间,罗隐(当时还叫罗横)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和杂文,并把杂文编辑成书,名《谗书》,《太平两同书》等,这就更加为当权者所厌恶。后来在五代梁朝为官的罗衮曾赠诗给罗隐:“谗书虽胜一句休”——你写的那本《谗书》虽好,但也断送了你的前程。
后来几年,连他自己都知道,无论他怎么考,朝廷都不会录取他。只是作为一个读书人,除了参加科举,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也无颜回乡见江东父老。于是就混迹在长安一大堆屡试不第的学子中: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自遣》
后世对以罗隐《谗书》为代表的晚唐杂文给与很高评价,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