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我未成名卿未嫁——晚唐诗人罗隐
查看: 1785|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未成名卿未嫁——晚唐诗人罗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8-2-24 01: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8-2-24 07:57 编辑

  今天招待老丈人和小姨妹一家吃了一顿火锅,在家里做的。喝了点酒,喝完照例睡了一觉。
  
  近年酒量越来越差,每顿不到三两酒,喝完就困。说明已经不适合喝酒了,就是戒不掉。
  
  醒来口渴,爬起来泡壶茶,边喝茶边写个帖子。
  
  昨天看到肺话蛮多版友写的一篇《闲云野鹤典故》,篇幅不长,却是文史笔记的范例。甚喜。
  
  王国维《人间词话》点评天下诗词,提出一个重要的艺术审美标准,叫“隔与不隔”,曰:
  
  “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又说: 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白石,宋代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
  
  什么叫“隔”呢?我的理解就是:作品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如雾里看花。
  
  反之就是不隔了。


       建议每个爱好读书写字的版友都看看《人间词话》,有助于提高你的眼界。至少读三遍。
  
  不仅诗歌。其实所有文字都有“隔与不隔”之分。
  
  比如散版最近的两个作品,一个小说《吃鸡》,一个散文。那篇《海》算叙事散文吧。
  
  按我的标准,就是不隔。这两篇作品有个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语感”好,三句就能把你带到作品的情景中去。
  
  读起来通透。
  
  这涉及到驾驭语言和架构情景的能力。主题是否深刻,另说。
  
  这个很重要,我们多数人的文字做不到这一点,说理也罢,说故事也罢,要么太啰嗦,要么太做作,要么太突兀,语境不协调,不连贯。总有些字句把你“隔”在外面,不能顺畅地“阅读”,最终让你看不进去。
  
  文字就像作者修的一条路,好的文字或大路朝天,或曲径通幽,自然妥帖,让你不知不觉就走进去,顺畅。
  
  不好的文字就是一条坎坷路,迷雾重重,坑坑洼洼,荆棘密布,而且七拐八拐 ,歧路亡羊。
  
  走走就走蒙圈了。
  
  肺话蛮多这篇小文,也很通透。一看就是文史高手。
  
  文字好不好,与长短无关。
  
  古龙有篇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桥段:紫衣侯用剑斩下一截树枝,托人转交白衣人。白衣人一看那截树枝的切口,就知道这是绝世高手所为。

        拿这个举例有点自我吹嘘的意思没?好像我也是高手。呵呵。醉笑写字不行,眼光还可以。


      ————是为题记,戊戌年正月初九凌晨,醉笑于大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8-2-24 01: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8-2-24 01:43 编辑

题记有点长。算一篇小文吧。

进入正题。为配合肺话蛮多的《闲云野鹤典故》,写一段与钱镠有关的晚唐人物故事。

我未成名卿未嫁——晚唐诗人罗隐。

之前好像在书房发过一次,但找不到了。后来从学校的“阅读分享群”里找出来的,再发一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2-24 01:53 |只看该作者
  我未成名卿未嫁

  晚唐有个大诗人叫罗隐,比起唐代其他著名诗人,罗隐对我们来说来说可能不太著名,但他的很多诗句却流传甚广,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罗隐的一生际遇,正是晚唐末期五代初期历史的一个缩影。

  罗隐生于中唐(公元833年),浙江慈溪(今杭州)人。他的祖父曾任福唐县令,他的父亲参加过开元年间的礼科科举考试,但好像没什么结果。慈溪罗家在唐代算是当地的名门了。仅罗隐一代就出了三个名人。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罗诗》:“ 晚唐 江 东三 罗 : 罗隐 、 罗邺 、 罗虬 也。

  罗隐本来叫“罗横”,“龆年夙慧,稚龄能文”,才冠一时。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进京参加科举(一说860年),罗隐的故事就开始了。

  从那一年起,罗隐连续参加了十多年的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十试不第”成为科举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黑色幽默。以才名自负的罗横更加的愤世嫉俗,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和杂文。抨击时政。

  在京城长安十余年,连生活都成了问题,经常忍饥挨饿,又赶上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终放弃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罗横改名罗隐,离开了京城回老家了。

  为什么罗隐会“十试不第”呢?我分析原因有三:

  一,科举制度在唐朝刚刚形成,还很不完善。考试内容五花八门,也没有个复习大纲,《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是宋以后才有的。

  唐代的科举考试不封卷不糊名,考生可以在考试之前和考试之后拜见主考官,这样的考试,实际上形同虚设,谁考中谁考不中,就是主考官说了算,而往往在考试之前,基本就内定了。

  还有一点,在唐代考取进士,并不能马上任命官职,名义上是候任补缺,实际必须有人推荐,如果没有人推荐,就算你金榜题名,你就在京城候着吧,候个十年八年都不是新鲜事。所以唐代非常流行一种做法,就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后,写诗给当朝的名人高官,以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声望,为中举和任职拉关系。

  隐约记得十年前在红袖读过一个帖子《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中唐诗人朱庆馀写给张籍的一首拜谒诗。

  浙江绍兴有个士子叫朱庆馀,参加宝历二年(公元826)的科考。考试之前,朱庆馀不小心“偶遇”张籍。张籍是韩愈的门生,时任水部员外郎,人称张水部,就是那个“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大诗人,于当世很有名望。一见之下,张籍很欣赏朱庆馀,让朱拿作品来看看,于是朱庆馀抄了自己的二十多首旧作,并写了一首新诗送给张籍,诗曰: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把自己比作初嫁女子,在拜见公婆之前问新郎官:你看我的眉毛画的好看不好看?看似跟科考没啥关系,但这首诗的题目却叫《近试上张水部》,临近考试了,给主考官写这么一首诗,分明是试探:您看我今年的考试,有戏没?

  张籍见到这首诗,大为赞赏,当即回应了一首《酬朱庆馀》,诗曰: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说,吴越才女画好了新妆在镜湖中采菱,本来知道自己明艳动人,但还有些不自信,那么我来告诉你,如果说你这身昂贵的衣服也许并不被当世看重,但你这一首采菱歌,抵得上万两黄金。

  有张籍的赏识,朱庆馀名声大振。这两首应和诗被争相传抄。朱庆馀果然考中了宝历二年的进士,并成为张籍的门生。

  二,晚唐社会动荡,政治经济一塌糊涂。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急转直下,到了罗隐应试的年代,大唐已是日暮西山。朝廷内,京城里,宦官专权,党锢之争,纲纪废弛,皇帝昏庸,大权旁落。朝廷之外,藩镇割据,各自为政,而黄巢起义又给已经支离破碎的唐王朝致命一击,大唐至此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的一切纲纪都已经偏离了轨道,文人士子靠科举出仕的路子越来越窄。而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使科举中舞弊、行贿大行其道,让空有才学而无人引荐的寒门学子走投无路。当年,十试不第的,绝不止罗隐一个人。

  三,罗隐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罗隐十分狂傲,在他眼里,天下才子只有他一人。这种恃才傲物,在大唐盛世中的李白尚且不被重用,何况夕阳西下的晚唐乱世。

  屡试不第,罗隐就大肆抨击时政,在长安十几年间,罗隐(当时还叫罗横)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和杂文,并把杂文编辑成书,名《谗书》,《太平两同书》等,这就更加为当权者所厌恶。后来在五代梁朝为官的罗衮曾赠诗给罗隐:“谗书虽胜一句休”——你写的那本《谗书》虽好,但也断送了你的前程。

  后来几年,连他自己都知道,无论他怎么考,朝廷都不会录取他。只是作为一个读书人,除了参加科举,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也无颜回乡见江东父老。于是就混迹在长安一大堆屡试不第的学子中: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自遣》

  后世对以罗隐《谗书》为代表的晚唐杂文给与很高评价,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2-24 01:58 |只看该作者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之起义,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王仙之战死,黄巢接手了起义军,两年后,880年底,黄巢率军攻入长安。称帝,建国号“大齐”。四年后,兵败被杀。

  黄巢当年也是屡试不第的一大群羁留长安的秀才中的一个。面对荒唐的朝廷,他选择了造反。离开长安时,黄巢赋诗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罗隐进京赶考的时候,估计黄巢已经离开了长安。黄巢走了,罗横来了,直到王仙之起义,朝廷忙于镇压叛乱,朝不保夕,风雨飘摇,更无暇理会一肚子委屈流浪长安的落地秀才。到了这个时候,罗横才彻底绝望,改名“罗隐”,到安徽九华山避难隐居去了。

  从859年踌躇满志进京应试的罗横,到874年前后十试不第失落落魄的罗隐,是晚唐社会混乱腐朽、濒临灭亡的见证人。

  当年罗横离开浙江慈溪赴京赶考,路过一个叫“钟陵”的地方。唐时钟陵是一个县,现在钟陵是一个乡,在江西省进贤县境内。

  在钟陵的青楼,罗横认识了一个叫云英的歌妓。

  唐代经济发达,城市兴起,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唐代有合法的官妓,更有数不清的挂着酒楼幌子的私妓场所。而当时的文人墨客,更视“饮酒狎妓”为一种风流。唐宋很多诗词,都是作者在青楼写的,或者写给青楼女子的。

  青楼传唱,也是那时候的一种传媒手段。

  罗横路过钟陵,估计也是喝花酒去了。十余年后,罗横已经叫罗隐,又回到钟陵。

  而那个叫云英的歌妓,还在钟陵,还叫云英,还在做歌妓。

  故人相见,自有一番唏嘘。

  云英嘲笑罗隐:十多年过去了,你咋还是个白衣秀才呢?

  于是罗隐做了这首《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掌上身”是用赵飞燕的典故,言云英体态轻盈,舞姿美妙。而“我未成名卿未嫁”,看似轻松调侃,互相嘲笑,却包含了多少愤愤不平和无可奈何,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和自怜。

  王仙之黄巢起义爆发,罗隐离开长安,到九华山隐居,这一隐又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天下又发生了许多事。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版图最大而唯一没有修筑长城的朝代。

  初唐盛唐时期,不断对周边国家用兵,开疆拓土。

  版图越来越大,朝廷对边远重镇的管理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开元以后,边疆由攻转守。于是设置节度使镇守边陲。

  节度使的权力非常大,集地方军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相当于一个独立王国。

  近读《荆园小语》云: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

  深信。

  人如此,国家也如此。

  唐朝由盛转衰,就因为这个节度使的制度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当地方节度使的实力过于强大,他必然会起兵造反,争夺统治权。

  而唐王朝最终也就灭亡在这个节度使制度上。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到了晚唐,特别是王仙之黄巢起义军杀入长安,唐王朝政权瓦解,一些地方势力趁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形成封建割据,比如浙江地方豪强钱镠。后来唐王朝虽然恢复中央政权,但跟东周的战国时期差不多,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权。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以禅让的方式篡夺地位,建国号“梁”,史称“后梁”,至此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这是后话。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的罗隐突然时来运转了。

  这一年,钱镠(liú,读若“留”)被唐朝廷封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急欲招贤纳士,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罗隐得邺王罗绍威举荐,回乡投奔钱镠。

  经过十试不第流落长安十余年、又在九华山隐居十余年,五十多岁的罗隐不那么狂傲了。变得低调而隐忍。

  最初他担心钱镠不收留他,特意把自己从前的诗作编辑一册,进献给钱镠,开篇第一首便是《夏口》

  内有“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等句。镠览诗会意,遂待之为上宾,授钱塘县令,拜秘书著作郎。(《旧五代史》)。

  罗隐从此踏上仕途。」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2-24 02:02 |只看该作者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筹笔驿》

    罗隐转投钱镠为幕府,时来运转,深受钱镠赏识与重用,终于干出一番事业。

    罗隐为钱镠幕府凡二十二年,先后担任钱塘县令,节度判官、秘书著作郎、吴越给事中等职,与钱镠朝夕共处不离左右,为钱镠治国出谋划策,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政治权谋。

    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钱镠坐拥江浙十四州,雄踞一方。而后,吴越国历晚唐、梁唐晋汉周五代、北宋七世,直到978年吴越末代国王钱俶为了避免战乱涂害百姓而主动息兵,归附大宋。吴越七十三年的太平江山,可以说是晚唐五代乱世中的一片乐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吴越国始终维持与中原政权的君臣关系,谁当皇帝我给谁上表求封,进贡称臣,保境安民,同时又积极“备战备荒”,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兵精粮足,造福一方。

    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命掌书记沈崧起草个“谢主隆恩”的表章,沈崧为了讨好钱镠,“盛言浙西富庶”——写了一大堆夸耀江浙如何富饶的话。意思说江浙在钱镠治理下,成了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幸福。钱镠拿给罗隐看,罗隐说这样写不妥。当今朝廷是贪官污吏把持,我们如此夸富,他们必来索要钱财,这不是给自己添堵么?钱镠说你看应该怎么写?罗隐给改了几句,其中有“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使钱塘地区免加赋税。

    钱镠任节度使的时候,下令西湖渔民每天送一批鲜鱼到“节度使宅”供官府食用,称“使宅鱼”税,这就增加了渔民的负担。有一天,钱镠叫罗隐到他家里一起赏画饮酒,罗隐看见一副“吕公垂钓图”,于是赋诗一首,曰:“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如何?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说姜太公当年直钩钓鱼,如果是在西湖上,是不是也得上缴“使宅鱼”?钱镠当即下令免了“使宅鱼”税。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唐朝灭亡。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并召罗隐进京,拜为谏议大夫,罗隐不仅不去就任,还劝阻钱镠不要接受朱温的封赏,甚至劝钱谬举兵讨伐朱温。钱镠一直以为罗隐必深怨唐室,不意罗隐如此忠义。虽然钱镠没有接受罗隐的建议,但内心对罗隐更加尊敬。

    罗隐后期的诗文依然有少许讥讽意味,但已经温和了很多。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到这首《鹦鹉》,罗隐已经大彻大悟了。

    909年,罗隐患病不治,享年77岁。吴越王钱镠厚葬罗隐,并赠诗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

    罗隐一生经历传奇,前半生怀才不遇,修心后遇明主钱镠而得善终。做官后,他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苦大众,后世江南一带盛传“罗衣秀才”出语成谶的故事

    吴越民间传说,罗隐本该是一代帝王的料子,因其言语刻薄,好讥讽,怀私愤,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虐待百姓,于是命人脱了他的胎骨,脱胎换骨时,罗隐牙关紧锁,于是留了一副皇帝的金口玉牙,言之必中。民间称罗隐为“地仙”。

  【 over】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2-24 04:48 |只看该作者
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2-24 07:55 |只看该作者

虎爷早。

也太早了吧?

又一泡尿憋醒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2-24 07:58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2-24 07:55
虎爷早。

也太早了吧?

半夜起床尿一道,神清气爽睡不着。
闲翻帖子三五篇,权当服食安眠药。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8-2-24 08:14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2-24 08:53 |只看该作者
虎步漫游 发表于 2018-2-24 07:58
半夜起床尿一道,神清气爽睡不着。
闲翻帖子三五篇,权当服食安眠药。

醉姐,看,我这也不隔是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8-2-24 10:45 |只看该作者
醉笑老师可真是个认真的人,写这样的帖子得花很多时间下很多功夫。
可以做论文了,非常详实。
看了有收获,不能白看,留几个字表示敬意。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8-2-24 11:0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虎步漫游 发表于 2018-2-24 08:53
醉姐,看,我这也不隔是吧

你这个接地气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8-2-24 11:0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杨柳堆烟 发表于 2018-2-24 10:45
醉笑老师可真是个认真的人,写这样的帖子得花很多时间下很多功夫。
可以做论文了,非常详实。
看了有收获 ...

这个帖子写了三天。

谢谢你翻墙来看帖。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8-2-24 11:09 |只看该作者

申请精华
有点传奇的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8-2-24 11:47 |只看该作者
你不写诗词竟然也知道隔与不隔呢,好生奇怪。哈哈,醉笑怎么就不学点诗词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8-2-24 11:49 |只看该作者
肺话蛮多 发表于 2018-2-24 11:09
申请精华
有点传奇的意思。

哈哈,准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8-2-24 11:56 |只看该作者
肺话蛮多 发表于 2018-2-24 11:47
你不写诗词竟然也知道隔与不隔呢,好生奇怪。哈哈,醉笑怎么就不学点诗词呢?

我不会写诗,但喜欢读诗。也喜欢看《诗话》之类的文学评论。

上学的时候,喜欢《文学概论》和《古代文学史》这两门课。

为什么不学写诗呢?源于年轻时对写诗的误解和偏见。

我一直以为写诗是天赋,而我是最没有天赋的人。对语言的感觉很迟钝。

还有就是学古典诗词要学音韵,而我不肯下功夫去学。

因此对写诗歌比较抵触。现在知道这是误解。

可以学一点,写一点,当做消遣。但现在有点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8-2-24 11:58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2-24 11:56
我不会写诗,但喜欢读诗。也喜欢看《诗话》之类的文学评论。

上学的时候,喜欢《文学概论》和《古代文 ...

没晚的时候,先从打油诗玩起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8-2-24 13: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虎步漫游 发表于 2018-2-24 11:58
没晚的时候,先从打油诗玩起

一玩打油诗,更写不出好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8-2-24 13:27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8-2-24 13:24
一玩打油诗,更写不出好诗了

太认真,诗意更难觅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8-2-24 14:57 |只看该作者
读醉笑的文字需要定下心来,受益匪浅。这个是自己的切身体会。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8-2-24 14:58 |只看该作者
虎步漫游 发表于 2018-2-24 08:53
醉姐,看,我这也不隔是吧

什么时候醉笑成了醉姐啊,很好奇,或者我错过了什么有趣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8-2-24 15:26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隔”呢?我的理解就是:作品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如雾里看花。反之就是不隔了。-------------------醉姐人间词话的要旨领会得很深嘛。那为何看我的诗作时还说自己不懂诗,估计是我的诗给你膈而不应的赶脚吧。嚯嚯。。。。。。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8-2-24 15:35 |只看该作者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史诗互文,精彩有料,让人看了受益匪浅。醉姐文史帖好看。。。。。
  到这首《鹦鹉》,罗隐已经大彻大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8-2-24 20:34 |只看该作者
感觉把事情交代清楚了的字就是好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8-2-24 20: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毛毛 发表于 2018-2-24 14:58
什么时候醉笑成了醉姐啊,很好奇,或者我错过了什么有趣的

听说不怎么行了,所以称姐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8-2-24 21:02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阅读之后,没有隔的感觉。语法流畅,脉络清楚。很难得!
说来也巧,昨天我在行摄版发了一个满载而归的蜜蜂与红梅花的图片,恰巧也借用了罗隐的诗 。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8-2-24 21:44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2-24 07:55
虎爷早。

也太早了吧?

严肃指出,这句不隔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8-2-24 21:57 |只看该作者
碧天 发表于 2018-2-24 21:02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阅读之后,没有隔的感觉。语法流畅,脉络清楚。很难得!
说来也巧,昨天我在行摄 ...

英雄所见所闻,我去看看。

毕姥爷有时间也给我们杂谈发些周游世界的照片,让我们也开开眼。

给毕姥爷拜年:过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8-2-24 21:57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8-2-24 21:44
严肃指出,这句不隔

直接尿床上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