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20-5-10 16:17 编辑
每到母亲节,母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脑际。那年,母亲来我工作单位看我时,给我拿来了几节她织的棉布,临走时,母亲嘱咐我,这几节土布你可做两床被里子,再做几件衬衣。
棉布是母亲亲手纺织的,是母亲的劳动成果。土布质地柔软、吸水强,透气好,穿上舒适。在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手工纺线织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很高的技术。纺线看起来轻松,实际上纺线的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痛。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每次纺线过后,常常会让我给她捶背。对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母亲纺线时她那娴熟的技巧。冬天的夜晚,纺车旁放着一盆火,我陪伴在母亲的身旁烤火取暖直到深夜。她左手捏着捻子,右手摇着纺车,先在锭子上起好头,随着纺车的转动,棉线便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捻子中抽了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再经过上线,纺出的线便缠绕在锭子上,一会的工夫就纺出一个穗子,它的形状像一个大白萝卜。在整个纺线过程中,那摇动的纺车,旋转的锭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嗡嗡声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似乐队在演奏。
纺线很讲究技巧,左右手配合很协调,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捏着捻子,纺线慢了线就粗,快了又会把线拉断。右手摇车的快慢要与抽线配合一致,用力适当, 快慢均匀,抽线、上线,一切才能从容自如。母亲大约半小时就能纺出一个穗子,每天夜里纺出五六个穗子后就不再纺了。这时她看着那些穗子显得很高兴,有时还哼上几句 “万丈高楼平地起,天上三光日月星”的小调,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织布的技术比起纺线来要难得多,织布机的构造也比纺线车更为复杂,在我们村里会织布的也只是少数人。农村人自己织的棉布称为土布,母亲曾拿着她织的土布对我说:“你看,妈织的布又密实又平整,口面也宽,拿到城里能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年都要织许多布,家里用不完的布就拿到城里卖了,再买些日常用品回来。家里人用的布再经过上色漂染后就可以缝衣服了。
母亲织的布,是地地道道的纯棉布,做的衣服穿起来格外舒适,我也格外爱惜,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年又一年,补了一次又一次。我觉得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称心。那年代,农村人穿衣服不讲究名牌,特别是老年人都喜欢穿土布衣服,只有年轻人到城里买点洋布回来做衣服,觉得是一种时尚。而老年人的审美观则是整洁、朴素、自然就好。现在这种土布已经很少见到了,那些古老的纺线车、织布机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没见过纺线车织布机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的土布农村人是怎样织出来的。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就是一些上年纪的城里人也见得不多。
母亲在她94岁那年离开了我们,这几节土布我一直没舍得用, 视为珍宝一样,每看到这节土布时,就觉得母亲音容宛在。今天是母亲的节日,祝愿母亲天上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