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20-10-31 22:37 编辑
看着杂谈这一潭水因为活水的介入,变得生动起来,很想提笔呼应,构思半晌,无从落笔。那就随意提笔胡乱写些东西,就算交差吧。
年轻的时候参加公司会议,看见年长的前辈,发言时把文件放在眼前很远处讲话,觉得非常有气势,很是羡慕。从此,自己发言的时候,也把文件放在眼前很远之处,很多人看见我这样发言,都发出微笑。。。后来年龄渐长才知道,这不是派头,是眼睛随着年龄增长变远视的缘故。
现在的我,看文件之前不是摘掉眼镜,就是把文件放在远处才能看清。有时想起年轻的时候的做作,一缕自嘲的微笑会浮现脸上。
经常去玉渊潭和紫竹院,有时去北海游玩。玉渊潭的樱花、夕阳中的电视塔,是美丽的;紫竹院的荷花,遍布全园的紫竹,让人流连忘返;北海的皇家建筑,富贵之气,令人艳羡不已。但这些,总感觉和自己无关,欣赏的时候,很少引起共鸣。
圆明园,一座破落的园林,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没有刻意的雕饰。很少的一点建筑点缀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从广大的湖面面向西望去,阳光照射下,西山如水墨画一般映现在远处水边之上;树丛之中,殿堂的地基掩映在荒草间,可以坐在地基上,静坐很久而内心踏实。曾经庄重的建筑,破败的坍塌在风霜雪雨之中,思绪或飞到遥远的过去,或回到目前的现实,过去和现实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内心既安宁又夹杂着一丝痛感。这种内心的宁静和痛感,既是独处的安宁,又是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追思。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诗词天才纳兰性德,就是距离圆明园不足30里之处,魂归天国。这首诗,是不是今天圆明园的真实写照?
曲终人散,莫不是必然的结局?
不说这些了,毕竟, 火是众人拾柴才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