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道义工张如如 于 2020-12-15 15:26 编辑
[读书笔记]国学之中华佛学
知道义工张如如
1、人们对佛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认为佛学是哲学(孙中山语),有的人认为佛学是宗教(老百姓语),有的人认为佛学是科学(净空法师语),有的人认为佛学是迷信(唯物主义者)。
2、佛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佛学,只限于理论研究,而广义的佛学包括修证。或者说,佛学即是佛教——佛陀之教育。
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肯定了佛教徒是“具有辨证思维”的人,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的全名叫《佛陀的宗教》,由德国的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科本所著)。
4、位于台湾的华藏卫视,是净空法师的弘法道场。这位可亲可敬的法师,每日一餐,过午不食。他解读佛经,通俗易懂,和蔼可亲,像聊家常一样。净空法师说,佛教是科学,是最高的科学。他解读“须弥山”与“晶片”的关系,他讲述“念力的秘密分享”等等,都会给听者以启示。
5、佛教入华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东汉到南北朝,是佛教的初步发展时期。二、隋唐五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宋代到清末,佛教停滞并衰落。四、民国至今日,佛教被世俗熏染。求财、求官,求子,求富贵,成了烧香拜佛的动因。佛教被涂抹上功利主义的色彩。
6、功利主义色彩的佛教,在内地随处可见,而在台湾,也大致如此。据净空法师介绍:佛法,在台湾非常盛行,但是,“真正的佛法不多,假的佛法太多太多了”。台湾如此,大陆也是这样。
7、有的人反对佛教,他们认为佛教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们常常以印度为例。其实,佛教在印度早已式微,印度的国教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8、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典中,有一部中国人著述的《六祖坛经》,由禅宗六代祖师慧能口述,其弟子法海(即在金山寺修行的禅师)集录。《六祖坛经》,的重要义理是“见性成佛”,这一部经典,确立了中华民族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9、有一本书叫《国学常识》,史磊编著,自称为“清华北大状元最爱读的”书,并宣称是:“详析五千年中华国学的完全宝典”。这本书计30多万字,书中介绍并解读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有文学,有史学,有经、史、子、集,有启蒙读物,唯独没有佛学与佛家。《国学常识》的前言这样说:“广义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骨干,包括建筑、文学、医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民俗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可是,在阅读内容的时候,却找不到半点有关佛学的内容。为什么书的题目、前言与内容竟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难道是编著者的重大疏漏?
10、佛学与文学结缘,便产生了禅诗。禅诗,是诗歌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诗僧齐己,他的作品数量不仅在唐诗中位居第五,且品质上乘。《早梅》是他的一首咏梅诗。其诗的清丽、素雅、隽永、含蓄,在古往今来的咏梅诗歌首屈一指。刘禹锡的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使所有的悲秋之诗皆黯然失色,而他的“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则体现了“处处是道,步步真如”的禅的境界。还有布袋和尚诗句:“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更是耐人寻味。
11、“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的是身外之物。可是,业力是生可以带来,死可以带去的。业力分为“意业”、“口业”、“身业”。你的每一个念头,你的每一句话语,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造业。不是在造善业,就是在造恶业。在论坛上,那些造谣惑众的人,那些谩骂他人,诅咒他人的人,那些捕风捉影,那些八卦八婆的人,都是在造恶业。他们在毁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害了自己。对自己的毁害,表现在今世,为“现世报”。表现在来世,为“来世报”。净空法师有一幅书法:“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正如《涅槃经》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12、我曾经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聊天,聊到了国学,他们了解的并不多。但是他们很乐观。对于传统文化,对于洋为中用,对于民主政体,皆坦然对待。他们认为,会好的,一定会好的。他们与“九斤老太”截然不同。他们是乐观主义者。我也是乐观主义者,虽然我不时地批判那些污浊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