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论金 于 2021-1-18 18:17 编辑
读完《繁华落尽》,我就有写读后感的冲动,但犹豫再三,都不敢动笔,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在我眼中,陶然的文笔,在当下的中国,是顶尖的;第二:谈小说,陶然是专业的,无论是小说的创作手法,还是小说的布局,都很难被我所诟病;第三:陶然是真正的文化人,其在小说中对电影、诗词、歌赋、文化种种领域所展现的风采,都让我望而生畏。陶然这么完美,我以朋友的身份,以及门外汉的地位来称赞之,落得一味吹捧的姿态,实在不怎么好看;如果我硬是挤出几点不痛不痒的批评,又显得有点虚伪造作,此相更加不雅。
但我还是要写的,不写对不起我想写的愿望。尽管陶然文采斐然,然而这世间是以多样性为美的,我又何必苛求自己的文采跟他一个水平甚至一样呢;尽管陶然对小说以及种种领域都有深刻见解,但这世界之大,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全部了解和掌握的。朋友知心之道,恰恰也在于能够用自己的见解,拓宽彼此的眼界。因而,我还是要讲讲我的想法。
听陶然讲,他写这部小说,处在个人创作的巅峰期,节奏把控和心力都是最好的。我相信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在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那充沛的创造力和笔力。这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对诸多平淡的场面细心的叙述上,在趣味性上,我都领略到了。这部小说写到的人物,每个都栩栩如生,有看电视般的效果,像活着一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鲜明,甚至包括服饰、语言、表情,无一不到位。我们中国现在很多小说,大多数关注的只是几个关键人物,而多数人物并不会如此的清晰,可见陶然在构思人物这个工作上,倾注的心力,是非同一般的。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在许冥死后的。当时我读的时候,仿佛看到在一间气氛哀伤的房子里,许家各人脸色悲伤的走来走去,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个人感觉,原文并没有描写下雪)。每个人都像活的,我的感想是,如果我读的是纸质书籍,恐怕里面的人都要从纸面上走出来了。陶然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把那种哀伤的情感,完全地灌输到我的感情中。我的眼是温热的,感受到一种真实——好象是身边的某位朋友去世那种感情冲动。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一位人物去世而已。
繁华的高潮,自然是那场盛大的生日PARTY。陶然的强大之处,仍然是让我通过文字,看到了一场视觉盛宴——对的,我像看着一台电视机在自动地变幻着画面,而不是我的眼睛跟着文字在阅读。这是神奇的阅读体验。这场生日PARTY,自然是这部小说中对于场景描写的巅峰,复杂而有序,人物众多而几乎无一遗漏,而且在纷纷扰扰之中,布设了突出的角色,给小说埋下了很远的伏笔,读者却完全意识不到。场景的描写,是陶然的强项,整部小说,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大小场景的叙述来连接的。我能想象到,陶然在这么写的时候,是如何的坚定这是正确的方式的,我仿佛窥见了曹雪芹的笔端。这显然是写小说的难点,是考验一个作者笔力和想象力的地方,毫无疑问,陶然不仅仅是经受住了考验,而且还远远地跨越了,以至于,我觉得,可能有点走得太远了。
也许,在和平年代,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场景,所有的故事,都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小说的艺术。什么是艺术呢,就是跨越了时间,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品鉴,能够领略到当时当地的生活状况,人们在此艺术品中,能阅读出时代或者地方的特性。陶然这部小说,我想就是从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中去表现艺术的。过了一百年,或者两百年,甚至一千年,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早就消失殆尽了,然而,后时代的那些读者,通过这部的小说的阅读,就能穿越时空,看到我们当代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必须的手段,但是,我仍然觉得陶然走得太远了。小说中存在大量的饭局和KTV的场景,有大量打俏的对话。这些场景和对话,未必是小说主线所需的,而且也甚是消耗笔力,也容易让读者陷入一种茫然四顾的阅读陷阱之中。陶然有足够强的笔力把读者拽住,在一顿饭局中,仍然读得津津有味,但对于这些可以重复利用在任何一部小说中的饭局的描写,是对小说的一种损害。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舍去了这些连接剧情的饭局的细致描写,小说如何过渡呢?这里突出了一个题材缺乏的问题。故事线索的呈现,是可以通过各种素材得以展现的。许杰的校园生活中,就有一个很好的校园外的题材,是缝补衣服的闵婶。可见,我们要表现人物性格、朋友关系,可以通过更多的事件,更多的故事性,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和陶然的生活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也和陶然对于社会新闻题材的涉猎不够导致的。
青春校园的小说,是很难写的,大多都司空见惯,平淡乏味,但校园中关于对优秀学生名誉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爱情的进展,同学间的勾心斗角,这些题材,都是可以通过重此薄彼的方式去呈现的。陶然对爱情的描写,缺少了一些激情,没有魂牵梦绕的爱情忧愁在里面,略偏于平淡和顺利,而对于一些平淡的场面落墨又甚多,这是对重大题材的侧重面感知的问题。这个情况,放到整篇小说都是存在的。
当然,陶然选择的这些素材,虽然平淡,但他优秀的笔力,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关系和情节,人物的心思,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能力。现代的读者,都有一些猎奇的心情,不像在纸质阅读的年代,读者能够沉迷在文字中,获得阅读快感。现在的读者,如果没有悬念的情节布局,读者的眼球就捕获不了。这不能说是时代的悲剧,而是时代的现实。但要十分的注意,我的意见并非整个的把小说的根本作风全部变更,而是适当地增加类似闵婶这样的素材,减少通过饭局来反映小说所需要表达的。我们布局一个悬念,直到读者得到满足期间,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写作者最喜欢的,能把作者喜欢写的东西,喜欢写的方式,自由地进行创造,而不怕读者流失;而这个创造空间,可以给与读者最大的阅读快感。我觉得这是小说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作者幸福的源泉。
这部小说的整个走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繁华落尽,我们想了解的,只是怎么落尽的,则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题目有点红楼梦,大家还没看,就知道那是一场梦,繁华终归落尽。用这样的题目,这是对于写的自信:我先告诉你结局,但你还是会看下去。大结局是看题目就知道的,但自信归自信,小说情节的局部走向,我们还是需要悬念。悬念,和什么表现手法没有关系,悬念就是挂念,任何细节上都存在这种小小的挂念,逼迫着读者读下去。我觉得悬念就是小说的营销术,是讲故事的巧妙之处。从大的层面来看名著,其实读完掩书回顾整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简单的故事,并不会太复杂,然而我们陷在局部的时候,会被作者设计得云山雾绕,总是看不清全貌,总是想知道将会怎么样。我想,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陶然平静地叙述,太过老实,依靠优秀的笔力,度过一场又一场比较平淡的局面。不过,回到小说本身,并非全文都是如此,在上半段,悬念较少,如我提出的意见,下半部的职场斗争,则好了很多,确实有些读起来欲罢不能的感觉。可见,陶然并非没有这样讲故事的能力,而是经过选择了的表达手法。不管怎么样,我的意见,仍然是:小说,通过编织巧妙的结构,把一件简单的故事,讲得相对吸引人,是一种营销术,也是一种必须的技巧。一句话,就是应该把简单的事情,写得危机四伏。等读者读完才发现上当了——原来不过是这么简单的小事而已嘛。
好了,该批评的批评完了,该表扬的还没表扬完。接下来就是谈谈陶然在这篇小说中,想向我们传达的价值观。这篇小说传达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利益纷争的时代,从办公室、到校园、再回到完全陌生的职场,你会发现,场景不断地变,人也不断地变,但是众人的那份争名夺利的心却没有变。我们看到了种种的面目,都异常清晰,异常的熟悉,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生活。我们日常不会看得那么清晰,而陶然的小说却把这些不堪的东西,通过不加批判的方式展现给了我们。是的,陶然没有用全知的上帝道德视觉直接批判他们,也没有用作者的道德感在小说中加以评论,他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对比,告诉我们,他所鄙视的一面和他欣赏的一面。
陶然让许杰陷入了他所鄙视的位置中,意在诉说一种这样的含义:也许有过错的并非任何一个人,而是众生的共业。也许、有的人是无辜的,但、又说不上谁是无辜的,人们互相推动,混成了一个局面,很多个这样的局面,组合出了这个社会或者这个时代。但是,最终,陶然还是选择了精神上超群脱俗,选择了原谅一部分,放弃一部分。全书的结局,没有给大家对社会的完全负面的评价,因为,哪怕是用激烈的方式离开单位,这个社会还有接纳许杰的空间。这就够了,说明了天大地大,这个社会的容纳性,让真正的文化人,不需要像洪哲这样活着。也可以像吕瀚洋这样活着,做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我想,这就是陶然想告诉我的价值观:物质生活可以潦倒,可以繁华落尽,精神生活,是应该积极的、阳光的,善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