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1-3-29 07:17 编辑
再议“xié夫人”:谁想当21世纪最好的愚民吗?
文:公理力
日前,公某发了拙文《【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2】“偕夫人”与“携夫人”辨析》,之后,云卷云舒同学回应一篇《跟着官媒学语文》,进行同题讨论。
无论观点是啥,无论提出多么尖锐的异议或质疑,这本应都是一件好事。但或许有人已注意到,公某此前对该帖却未予一个字的置评。这就有一个潜在问题,假如公某一直没有任何回应,难免给人自大的嫌疑。这是发此帖的本意。
至于此前不回应的原因,其实也不算复杂。云卷的帖文非常令人遗憾,如果只是忽略本人辨析文中提出的所有理据,倒也罢了。该文最大的问题,容我直言,在于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21世纪的作者所为,而更像是上世纪文革后期愚忠现象登峰造极时代御用文人们的“风范”!
笼统地指责,无端给人扣帽子,从来都是公某所不齿的。下面就给出几方面的具体理据。为避免冤枉和曲解之嫌,已尽可能援引云卷同学的原话(包括主帖和跟帖中的)。
(一)云卷文核心观点是:“官媒的行文案例必然是甄别偕夫人/携夫人的微妙用法的可靠参考范本。所以,向官媒学习这类词汇的有关用法就顺理成章。”在之前跟帖评论中,云卷也强调过:“携/偕交替出现,这个你更不能质疑新华社用语儿戏。这是不可能的事。”
这就意味着,官媒是不容置疑的!唯恐读者对此理解有误,作者进一步强调:你“就算学不明白,这个并不是你质疑官媒没水准的理由,还是要多检讨自己”!
足够清楚了,按作者的意思:官媒的用词总是对的!不但毋庸置疑,无论理解不理解——“人们可以不解其意”,你都只有老老实实学习的份儿,不理解也是你的错!他也曾不止一次坦承:他本人也搞不懂这里的微妙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立场并非作者脱口而出的一时冲动,或用词欠考虑,而是从几年前,公某首次讨论这个问题时,云卷同学就一直持该观点论辩。
无需夸大,实事求是地讲,谁能给我一个理由,这不算上世纪曾感染10亿国人的愚忠思维、愚忠观念、愚忠逻辑的翻版,甚至更甚?
尤其不堪的是,上世纪愚忠的对象起码是独一无二的神坛之尊,而云卷要求大家愚忠的神明竟然包括所有权威官媒!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吗?
这就让笔者迟疑再三之后,不得不提出标题中的疑问:云卷同学这是希望大家都当21世纪最好的愚民吗?
(二)作者在不容质疑官媒混乱使用偕夫人与携夫人的前提下,还给出了他替官媒辩护的独特说法。
1)“携夫人多用在一些礼仪性较低的场合。比如阅兵流程,出席阅兵庆典,出席晚宴,出席会议和峰会。”(10个实例略)
2)“偕夫人多出现在礼仪性意义较高的场合。比如参观某地,迎接某某,出席开幕式,出席欢迎仪式,出访,合影等。”(10个实例略)
问题来了:国家领导人“参观某地”的礼仪性竟然高于“迎候嘉宾”?!
一个基本常识是,国家元首的参观行程往往只需总理甚或副总理级别陪同,而最高领导人出面迎候的基本都是外国元首。是什么样的思维和逻辑,才能得出后者礼仪性反而低于前者呢?
这还只是一个例子,作者给出的20个分类实例中,有问题的还有更多,这里就懒得一一提出了。
(三)更大的问题是,作者所谓“携夫人”多用于礼仪性较低场合,而“偕夫人”相反的结论也根本立不住!
这一点甚至无需公某拿出例证(其实俯拾即是),全部用云卷自己提供的例子就足以否定他自己的结论。
1)领导人出访分国事访问、一般访问、工作访问、顺道访问等不同级别,云卷在回帖中贴出的该截图,全部四次访问都是最高级别的国事访问,礼仪级别当然也最高(通常包括21响礼炮、元首陪同检阅仪仗队、国宴招待等)。但这四次访问中,居然“偕夫人”与“携夫人”各用了两次!如果这不是使用混乱,用云卷的所谓规律如何解释?
2)这是云卷回帖中贴出的环球网(转载自新华社、央视等最权威官媒)截图。四条新闻无一例外都是最高领导人与夫人迎候各国元首等贵宾同一性质的高规格礼仪性活动。其中同样出现“偕夫人”与“携夫人”并用的情况。除了用词混乱, 还能作何解释?
3)这张截图同样是云卷提供的,应该来自中国主办的一次国际峰会(一带一路北京峰会?),最高领导人偕夫人迎候贵宾的礼仪性专门环节,来宾包括多国元首、政府首脑及全球性国际组织领导人,图中应为时任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这同样属于礼仪性很高的外交活动,央视新闻中却没有遵守云卷的规律,偏偏用了“携夫人”——与并列的另一条新闻,配音演员乔榛“携夫人”参加央视节目,享受同等用词待遇!请云卷同学告诉大家:这也不是用词混乱,而是符合你了不起的规律。
4)这是云卷提供的又一张截图。场景是时任最高领导人轻松去现场观看北京奥运排球比赛,但并非陪同外国元首,显然属于“比较具体的一些非礼仪性的”活动,按云卷的意思“这里用偕夫人,就是有毛病了。”而央视这则新闻中,恰恰用的是“偕夫人”!云卷同学,请继续教诲大家:央视这样的权威观媒是不会错的。这里的解释是:…… …… ……
说实话,对以上问题,公某并不奢望云卷同学能拿出足以服人合理解释,他能做的,或许应该忘记他那两条所谓的规律。当然,他有继续硬撑的权利,这点公某也愿意为他维护。
但是,恕公某无法有你云卷的觉悟——必须相信官媒,正如本人原主帖中所辨析论证的,在庄重、文雅的语境中,最恰当的用词就是“偕夫人”。即使出席晚宴,观看演出,只要有最高领导人出场,那都是比较正规、庄重的场合,使用“携夫人”就并非恰当。
(四)云卷帖中还有一个奇怪的逻辑。他一方面强调:“围绕‘夫人’的有关用词,官媒一定很慎重。如果官媒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儿戏做法,估计他们官帽不保。毕竟,作为国家的喉舌,官媒有他们的政治责任。围绕‘夫人’的行文遣词造句,必然十分小心。”
与此同时,他又声言:”但是语言的东西,也允许小概率错用。” “需要指出这里(反例)应该有概率意义。那就是在随机的官媒新闻查找中,这种案例的出现比例大不大。”
抱歉,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呢?既然这个用词一旦错了,“估计他们官帽不保”!为啥又容许出现一定比例的错用呢?这能算慎重吗?何况,还牵扯到你口中的“政治责任”!
(五)最后,顺便来看一看云卷特别拿出来解析的一个例子:“特别之处是案例(1),偕夫人下飞机。这个互相搀扶的意义更明显,显然偕比携更恰当,回归了字的本意。”
很遗憾,这里恰恰说反了!“偕”是副词(方式)“一同”,而“携”才是动词。果真需要突出“互相搀扶”这个动作的话,用“携夫人”反而比“偕夫人”更恰当!
又及:提醒一下“雲卷雲舒 ”同学,是否应该把你的ID名换成简化汉字呢?这不仅因为国家语委等相关部门有文件规定,更是你要跟着学习的官媒一直不折不扣执行的基本规矩,言行一致是是一个好习惯,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