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小城 于 2021-6-9 09:03 编辑
八十年是期刊最好过的时候,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各式期刊的流行。我那会儿是名符其实的文学青年,贪婪地伏在青年类的刊物上。
是在工行的一个网点工作。其实就是一个储蓄所。五个人,所长,两个会计,两个出纳。我是会计。
每天的八点,回行里学习,约半个小时,有时候长一些,而后去大库那里,提出放着钱和有价票据的包,统一人造革的包包。两个人,一前一后,把包夹在自行车后座上,去储蓄所开门迎客。
那会儿的治安应该是很好,包里常备有几万块现金,各种有价票证,就躺在自行车后座上,安详地睡觉,没有人打扰。
我曾经呆过一年的储蓄所位于邮局的旁边,木头的房子,在邮电大楼的前面,漆成和邮桶一样的绿色。同样的木头房子,还有几间,分别是食品店,书报间,集邮门市,属邮局的三产范围。里面除了负责的老师傅,多是邮局家属子弟,当时被称为待业青年。
三间门市我都去。集邮,读书,吃东西,三个爱好都占了。其中的食品店和书报间去的多些。邮票是预定的,无需照料,去了事看那些老集邮者的珍藏,开眼界。而书报间则停留的时间最长,理由只有一个,蹭书看。
书报间日常只有两个人当班,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一个初中毕业,一个初中肄业,都是邮局家属,也都比我小一点。女的姓赵,最先认识的,以后也在小城偶尔撞见,却是老了,颧骨高高的,牙也有些龅,那么多年过去了,谁又能不老呢。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男孩,不知道名字。小小的个头,鼻子眼睛都小,像是还没有长开。我心里叫他小朋友。男孩不爱言语,爱看书,柜台里斜溜排着的杂志,男孩没事就随手翻着看,赵女孩却总是得空就蝴蝶般飞出去,大约正恋爱着。男孩一个人守着那一堆堆的杂志,报纸,仿佛指挥着成千上万汉字的将军,羡煞我。储蓄所的管理不算严谨,没有顾客的时候我也会溜到隔壁去找书,主要是各式杂志。
那会儿的刊物,青年类的比较火。比如,中国青年,青年文摘。几乎期期必看。地方性的,看得比较多的是山西青年和辽宁青年。山西青年开办刊授大学,买了书,跟着学了一段,后来考上学校,就扔了。《辽宁青年》却是最爱,32开本,小的文,史,哲,兼有幽默,笑话,回答问题类的,适合工作间的阅读。
一般是放在抽屉里,瞅着柜台没人的时候读上几页,柜台外有人影罩住了,赶紧关住抽屉做业务。书搁在抽屉里,还有一样好处,预防单位领导的检查,那时虽然不像现在被查到了要下岗处理,但也会被领导说到脸红。于是,很多时候,抽屉里藏一本32开版的《辽宁青年》,就是增添情趣,打发时光的最好办法。
和书报间的俩人熟了,就不想再买书。俩人大约看我事真的喜欢,又或者嫌我堵在柜台外,影响生意。开始,是赵女孩,用报纸夹了书递出来,嘱咐不要弄脏。这样的阅读有时间限制,一般不超过一天,既不影响书摊的买卖,又不会失去信誉。于是,下班后,先不回家,坐在柜台外的长条简椅上,读一页书,捻一粒花生米之类的零食抛在嘴里,一不留神,掉进书里,赶紧拿毛巾吸干,倘有污龊,心里就惴惴的,送的时候,继续用报纸兜着。到隔壁摊开报纸,依旧簇新的一本,奉送一小把花生豆或瓜子,两下皆欢。心里踏实了,抻腰伸颈,在暮色中畅快地骑车归家。
一次去换杂志,男孩倚在柜台上专心阅读。我循着玻璃格子寻了一遍,没找到《辽宁青年》,再过一遍,还是没有,心里隐约地失落。抬头时,男孩手里捧着的,正是当月的那本。男孩把书移开,问没选好,我笑了,男孩似感觉到什么,把手里的书递过来,我举着双手在半空中,却没好意思接着,说,你看吧,不急。男孩说,看完了。说时,眯着眼笑。我接过书,心里一阵狂跳,嘴张了两次,还是没说出谢谢,脚已经跨出去了。
那以后,每次迈进书报间,不等我开口,男孩即从柜台下拿出《辽宁青年》。有时候误了当期,也会留着。我们俩都不爱说话,就笑。男孩的脸红红的,眼睛笑成一条缝。
后来,我离开单位上学,去了书报间,男孩拿出一本《辽宁青年》,有两扎厚,上下两面用白报纸包皮,正面是一行仿宋体《辽宁青年》。字是描出来的,辽宁两字略小,青年则大了一点,两年的合订本,其中的大部分我已经读过。
沉甸甸的,我开个玩笑,这得多少钱哈?
男孩脸红红地。低声说旧的,不要钱的。
闲话了几句,大约听所里同事说的我要离开小城很长时间,男孩的脸依旧红着,却没了笑容。
几年后回到小城,那一片临时的建筑已经拆了。书报间和集邮门市都搬进邮局大楼。坐在里面的是两个中年妇人。问过《辽宁青年》,回答说已经不定了,其中的一个不屑地撇撇嘴,现在都看家庭,知音了,谁还看那个呀,我嗫嗫着,飞快地离开。
家里那一套合订本,几次搬来搬去,大概交给废品收购站了。
这么多年,心思一直在文字间行走,却再没读到《辽宁青年》,许是失了兴致。
那个和我一样喜欢《辽宁青年》的,小小的个头,小小的五官的男孩,也该长大了吧。
和《辽宁青年》一样,都被光阴积淀在心底。
写毕,去搜了下,找到《辽宁青年》的前世今生,算是给这篇文字补个后缀。
《辽宁青年》杂志创刊于1949年8月15日,其前身为《生活知识》报,后改为《共青团员》杂志。1966年“文革”初期停刊,1972年复刊,定名为《辽宁青年》。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读者调查中,《辽宁青年》杂志被评为“最受青年喜爱的国内十佳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