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合肥市区约18公里的肥西县紫蓬镇以南,有一座被誉为“庐阳第一名山”的山峦,称作紫蓬山,又名李陵山或北九华山,现为国家4A级景区。据民间传说,“紫蓬山”之名取自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莱仙岛的首字而得,寓其“迎紫气,赴蓬莱”之意。 我曾两次前往紫蓬山游览,一次是2015年10月,另一次是2020年11月,两次都有母亲陪在身边。 第一次去紫蓬山,竟然没人收取门票,就连山顶的西庐寺值班和尚也没狮子大开口,只是象征性地收了每人10元钱的所谓“香花券”。 至于西庐寺名头的由来,当地人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合肥古称庐州,此寺位于庐州之西,自然就叫庐西寺了。 和国内大多数寺庙一样,西庐寺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到处是香客们捐建的项目,甚至石刻上也标注着捐建者的世俗大名。更为露骨的是,大雄宝殿甚至搞出了名为“添砖加瓦”的项目,砖瓦明码标价,30元钱一块!呵呵,真是生财有道嗬。 我对烧香拜佛并不感兴趣,既不进香也不捐钱,纯粹的游客,标准的走马观花,遇到我这样的游客,那些把寺庙当成生意场的家伙只能失望了。 与我曾经去过的名山大川相比,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人文遗迹,紫蓬山确实乏善可陈。不过,千万不要小瞧紫蓬山,只要稍稍关注一下中国近代史,关注一下曾是清代主要国防力量的淮军,就知道这座山的历史份量有多沉。 作为淮军的摇篮,在晚清四十年时间里,在晚清重臣、淮军创立者、安徽合肥人氏李鸿章的大力推荐和提携下,紫蓬山一带走出了参将、总兵、提督等将领1000多人,其中提督近300人。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军事官僚团体。要知道,提督的官阶为从一品,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员,称得上是封疆大吏。 从紫蓬山区走出去的众多淮军将领中,包括刘铭传、张树声、吴长庆、潘鼎新、周盛波、周盛传等名将。他们功成名就反哺家乡,共同出资捐地选址,办起了“肥西书院”,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淮军将领对后代的教育也成果斐然。民国初年,自紫蓬山区走出去的淮军名将张树声之孙张武龄,到苏州定居后兴办当地第一所女子学校“乐益女校”,其十个儿女亦成为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作曲家和乐团指挥,特别是他的四个女儿,也就是张元和、张兆和、张允和与张充和,民国时期著名闺秀,被誉为“合肥张氏四姐妹”,她们曾经居住的苏州九如巷更是扬名天下。 当然,如果要论名气或历史贡献,还是要数同样来自紫蓬山区、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刘铭传。他不仅是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还担负起了保卫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重任。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被清***任命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之战,不久又被提拔为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次年7月16日,刘铭传抵达基隆,次日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展开了一段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抗法卫台战,最终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1885年,清***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此后的6年时间里,刘铭传以其难得的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广泛而大胆的改革,使宝岛的面貌焕然一新。 因其重大历史贡献,刘铭传被视为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被誉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迄今台湾仍有多所大中小学以“铭传”为名。 为了纪念刘铭传的历史功绩,他的故乡安徽省肥西县设有铭传乡,建有刘铭传故居和刘铭传墓园。而这两处纪念设施,我都有幸参观瞻仰。 那天,在刘铭传墓前,不知怎么就想起多年前与战友陶明文兄关于台湾问题的一次闲聊。 同为中国当代军人,我和明文兄都很关注台海局势,和全国人民一样期盼两岸早日和平统一。谈及台湾的明天,明文兄讲:我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台湾省军区政委。 我知道,明文兄并非官迷,所思所言表达了一名普通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和朴素愿望:统一中国,强我中华……
2021年11月15日晚草于天津河东,11月18日晨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