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生活在现象里的。现象这个词可能也有点抽象,其实就是你所见所闻所听所味觉的一切,包括自身意识都是现象。如果人类并没有符号或者图像化这些现象,我们可能如同动物一样感知这个现象世界而已。
佛陀显然看明白了现象之间具有的因果、循环轮回(周期性)的关系和性质。对于想解脱苦果的人来说(佛陀的初心,就是寻求解脱之道),既然这世间以因果律在运作,那么,想要善果,那就必须种下善因。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于是就会有种种行善的修行之道。佛教劝人向善的基本性逻辑就在于此。从而,人们想要有美好的生活,就要在因上努力。佛陀没有反对现象生活,学习佛法的人,无需为现象生活感到羞耻。因为这本身就是佛陀教法的一部分。但为什么要有人出家呢?其实,最初的佛教团,也没有必须要出家,在家也行。佛教团也就是一所类似孔子私塾的学校。学有所成,也就可以回家了。但就像学校一样,学校需要有教员,所以,也必须有人像佛陀一样出家任教,传播佛法。我想,佛教大概也就是这么一个形成的过程。
心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神秀先生,领悟的就是在现象生活中的道理。
而佛陀之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在于,佛陀还领悟了现象的自性是空的。现象是缘起的,则因缘和合的,以人的符号映射的关系,例如汽车、树、房子,这些符号,映射的对象,被视作一个整体对象在记忆。人类的这种记忆,是完整独存的,因为记忆的特性,这些东西像照片一样,好像是没有变化的。事实上,现象是不能、也没有自性本存的。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现象也一致在变化。自性空,就是说,没有东西能够自我圆满,自己不是自己存在的原因,是依它而存的。既然万物都没有自性,是空性的,而人们的符号系统和情感系统,都是被现象所操作的,人们自然是自己颠倒了这个世界。人的生命有限这个基本性,决定了人们要留恋现象的实在,而现象并没有自性,或者说现象都只是短暂而无常的,这自然是引发苦的基本根源。
所以,人们也可以直取空性而领悟道理(悟道),如六祖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直取空性,和现象的因果,这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内在关系,需要仔细的斟酌。野狐禅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