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退休民工 于 2022-10-8 13:25 编辑
村庄三大宗亲家族,一樊姓,一汶水刘姓,再就是我们三门前刘姓。樊姓起源于哪里,何时落户泰山村,我是不晓得。汶水刘起源于埠前镇的汶水村。而我们三门刘,隶属三门前村刘沆后裔,于13世落户泰山村,为坂塘应隆堂。刘沆,字冲之,生于北宋道元年间,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后因得罪了那些侥幸谋官者与既得利益者,群起而攻,葬于埠前镇三门前村。
听闻,樊姓宗族是最先落户泰山村的,而后刘姓两大宗族相继落户。曾听老一辈的人讲过,最初的村址不在泰山村,具体细枝末节我不太清楚,只是听说过。三大宗族各有各的地盘,各自繁洐生息,开枝散叶,倒也相安无事。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庄。
祠堂,古樟树,古井,成三角鼎力状态,就座落在樊家地盘,几百年来,默默地守护着村庄。祠堂,背靠着古樟树,风水极佳,真正做到背靠大树好乘凉。
古樟树,祠堂。曾一度为村庄披上传奇色彩。幼时,家有不听话的娃,身娇体肉,便有迷信老人,为古树披上上红绸缎,旁边再搭上一栋类似鸡舍样的小房子,依旧披上红绸缎,上上香烛,钱纸,放挂鞭炮。说来也怪,不出几日,娃儿便好如当初。
对于祠堂,我是充满敬畏与恐惧的,少时,每每路过古樟树和祠堂,总是拔腿就跑。祠堂,是举行葬礼,超渡灵魂的地方,见证着村庄出世与入世。未婚之人过世,是禁止入祠堂的,必须葬在荒郊野岭的。
那须发发白的老仙,眯瞪着眼,拖着长长的音符,念着长长的祭文,总是揪着人心,让孝子孝女痛上加痛,泪流满面。多年以后,在历经爷爷,父母的过世后,那种场面依旧不堪回首。
我是第一次如此刻意打量着祠堂,依旧不敢探头向里面张望。祠堂已有好些年岁了,具体何时建造,已无从考据。墙头那"为人服务"几个字,从痕迹上看,似乎是后期补上去的。关于祠堂的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议,因座落樊姓地盘,村民习惯性的称作樊家祠堂。
我依稀记得,爷爷过世,三门前刘姓与樊姓引发很大争议,最后不了了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已再无争议。
一切都撒上了灰尘,一切都在呈现着历史。祠堂就像入世者,深入凡尘,历劫繁芜;更像出世者,荡涤灵魂,归还真我。想来芸芸众生皆具佛性,涅槃便成正果。祠堂便是最好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