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11-14 16:17 编辑
几天的培训结束,坐回熟悉的办公桌前,身心都轻松下来。冬日的暖阳漫漫倾洒,吸引了我的注意,便不由自主起身,想要去操场闲逛一圈。
正是小学那边的课间(为节省资源,中小学共用操场)。广播体操的音乐,是地方川剧节奏感,也是本地特色之一。
宝宝们动作不标准,蹦蹦跳跳、杂乱无章,却又分明是另一种蓬勃。看得我颇觉好笑。暗想:小学的老师们真不容易。思及此,不觉莞尔,想起小学老师常感叹,说宝宝们交到中学阶段,总是半学期就脱胎换骨的,初中老师们咋做到的?
不久之后,是各班组织的活动。
大部分班级选择就地绕圈跑步。整个操场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圆环,动态平衡的静美艺术效果。太有现场感了,也很让人感动——这,才是小学教育的精髓,朵朵小花绕着班妈妈,沐浴着阳光,茁壮快乐成长。
我捏着手机,差点就录制视频,转而想想,若是我这个中学老师,抖音发个小学课间视频,会不会很不相宜?就只笑笑。继续悠哉哉漫步而行,偶尔闪避开迎面而来的小队宝宝,他们是有老师陪着长跑的,大概是训练体育特长生——体育老师的心肝宝贝,指着他们为班级乃至学校争光的。
也有拍着篮球组队行进的(排球、足球、篮球,三大球类运动在校园普及)。大大的篮球,小小的孩子,形成某种视觉反差。换了是我,大概没法子长久控制球不乱跑吧?而这群小宝宝却从容行走,篮球忽上忽下翻飞,很是娴熟的小模样。
现在的孩子真的多才多艺。比从前的我们见识多了,眼界宽了,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忽然想起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有几个参与争论的人,是真正思考过“素质”内涵,而不是跟风瞎嚷嚷的?
事实上,学校教育原本就是为了“应试”而生的——期中、期末,小升初,初升高,高到大等。但,这并不表示它与素质教育之间是必然对立的。我们的老师们在传授学业和应试技巧时,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韩愈有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指为人处世之道。放在教师职责之第一位,可见学校教育原本就重视综合素养,包括耐挫耐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吃瓜群众单凭有“考试”的指挥棒,有所谓的成绩考核,就凭空诬蔑学校教育只有“学业”之重。
“应试”和“素质”之间,界限在哪里?是谁来划红线的?同样的灵魂拷问:是不是“素质教育”就等同于是“快乐教育”?有作业练习、有成绩考评就一定是“应试”教育?“快乐教育”一定是放养模式,任孩子们若野生花草不受修剪?那些动辄拿学校和老师嚼舌头,满足键盘侠的阴暗心理的,是不是真搞清楚了这类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呢?我看未必。
就我所知,目前很多学校在舆论压力下,为了表示“素质”先行,特意开设了很多兴趣社团,甚至开设“农耕基地”,有没有实质意义呢?那当然是有的。但,设若真着力于这些,会不会又本末倒置了呢?这,让我想起一句俗话:还没学会爬,先逼着孩子跑。
忽然发现,思维有点走远了。我笑了笑,甩甩头,视线重回现场。正好看见个男老师,用胳膊压住每个排队而来的孩子,让他们在压力之下奋力跳跃起来——应该是弹跳能力的训练。这些宝宝当中,自然男娃、女娃都有。一个女娃被压住肩头,抬头看向老师,准备起跳的时候,我忽然灵光乍现:这是个怎样的画面?
确实,如果我抓拍下来发到网络,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肢体接触的幅度,完全能延伸很多内涵。可老师和女娃的对视里,分明纯净而美好——像一个父亲和女儿之间。
想起之前,有“孩子给老师撑伞”,“学校组织礼仪队迎来送往”,“学生不堪压力轻生”,如此等等……所遭受的各种吐口水现象,有多少是深入了解,并符合客观事实的发言?有多少是了解教育规律,做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裁判的?
纵然教师群体里真有害群之马,有多少人能归结于个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的?或者说,不会动辄找个背锅侠,甚至是一群背锅侠?又有多少不是把家长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强加于学校和老师身上的?
生活已经不容易了,大家伙儿都压力山大,何必为难一个良心职业呢?趁老师们还没被训练成机器人,没有变得冷心冷情、按部就班,对教育和教育人多一份理解和善待吧!
所幸,时候已然是初冬,阳光依旧明媚。一切都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