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这天,传来乌军收复赫尔松的消息。当时本镇正在寻找死老鹰,是消息灵通的小费鬼告之本镇的。
毋庸置疑,这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军的首次重大胜利。这也表明,西方大量的武器支援开始彰显效果。也充分证明了那条战争原则,即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在俄乌战争爆发的第七天,俄军即攻占赫尔松,比较之攻占马里乌波尔,显得格外轻松。如今撤离,也亦显得轻松。
这是为什么?难道说赫尔松不重要吗?
赫尔松州位于乌克兰南部,西南、东南分别频临黑海、亚速海,北临第聂伯河,南临克里米亚半岛,工业设施完善,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尤其重要的是,赫尔松控制俄所属克里米亚半岛的淡水供应。
由此赫尔松理应成为了俄军志在必得之地,而且也是开战之初俄军最大的战果,并在占领后迅即完成了在法律上的归属程序。
赫尔松的放弃意味着什么?在政治上对俄罗斯的负面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没有谁相信俄军会不经过战斗而撤离赫尔松。
塞尔维亚总统预言的赫尔松大战即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会战再版的惨烈没有呈现。
现实是俄军有序撤到第聂伯河左岸,并炸掉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建立新的防御体系。
这应是保存军事力量的作为,是政治服从于军事现状的需要。
或许俄军有诱敌深入、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计策打算,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战争中,通常是军事服从政治的需要。但迫于形势,及时逆转,让政治服从于军事,不失为聪明的选项。
举个例子:1946年在国共战争正式开战前,国军与共军在东北进行激烈的争夺。而此时,国、共双方正在美方的调停下谈判。
中共中央电令林彪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四平。四平在东北的中部,如果谈判达成协议,那么国共可在东北平分秋色,中共也将会在未来的联合***中取得有利的席位。
林彪的当面是国军在缅甸对日作战的主力,全美械装备,战斗力强。
硬拼注定要败。但为了政治需要,必须要拼到达成谈判协议的那一刻。
当林彪得知国军突破四平防线一翼并向其侧后迂回时,当机立断,命令全军撤退。如果林彪先向中央报告等候批复,这个电文往复需要时间,情况就会陷于危急。所以先斩后奏,让政治服从于军事的需要。
无论是在何时还是何地,战争这个领域都是不确定因素最多的领域,战场的情况也是瞬息万变,接下来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