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1 】 汉语词性的灵活转换
查看: 2698|回复: 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1 】 汉语词性的灵活转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11-19 01: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2-11-19 01:24 编辑

公理力:【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1 】 汉语词性的灵活转换

何为语言文字“漂变”?
这里所谓的漂变,简单说来,是特指语言和文字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演变的现象。至于“漂变”这个词,并非公某杜撰,而是借用生物遗传学中“基因漂变(genetic drift)”这个概念。

无需赘言,随着文明的演进,语言文字一成不变是不可想象的。不独汉语言文字,“漂变”也是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
而语言文字的漂变,也的确类似于生物基因的漂变,都属于随机偶发现象。除了演变本身的必然性,并无规律、规则可言。
在进化的意义上,语言文字演变的最大特征是:无视权威,堪称桀骜不驯,不受任何既成条条框框的约束,更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这个特征又是由语言文字的演变具有偶然性、自发性、无意识性、以及非规律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至于大量古汉语词汇,未发生变化传承沿用至今,则由其不可替代的语义或功能所决定。如“国是”这个古已有之的词,并没有完全对应的白话用词。“国事”的含义过于宽泛,要表达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国是”来得更简洁、贴切。
另一个相反例子是“势必”。很多古语词汇,没能传承延用至现代白话中来,基本原因之一在于其含义在白话中已有相应的替代词。如,“固必”、“是必”、“事必”等这些古词,在“势必”面前就显得多余了。何况,这类义项还可被“必然”、“一定”等白话用词取代。这也正是漂变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漂变在文化意义上并非总是正面的,可取的。最令人惋惜的一类漂变是,某些古语雅词被白话词语取代后庸俗化,从而丢失了某些个精妙文化内涵的问题。
如此前笔者曾详尽探讨过的“谐夫人”正在被“携夫人”取代问题,就是一个庸俗化的典型例证。
除了“偕夫人”更显庄重、文雅,两者间的关键区别在于:“携夫人”暗示了主从关系。虽不能指责该用法宣示不平等,但隐含着这类意味,也是无法否认的。而“偕夫人”则强调彼此之间的平等与融洽,更能体现现代文明社会的男女平等观念。
现在,就来看看汉语言文字漂变中另一个最普遍的现象。

汉语词性的灵活转换。
汉语从古至今,无论是古文、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中,不同词类相互转换现象一直在普遍发生着,且今后仍有日益扩展、日渐丰富的趋势。
该现象虽不属于“淘汰-替代”模式的语言文字漂变,但属于拓宽词汇功能,丰富语义表达的演进模式,将其归类于漂变现象之一,同样不该有异议。

——名词转换为动词。例如,名词“数、理(论)、点”等转为动词:数不胜数;狗不理,理论一番;几点钟该点名呢?
又如文言中“名、国、衣、食”等名词,均可动词化,如,不可名状,无以名之;国将不国;老者衣帛食肉,食之无味。
甚至,“妻”这个名词在古语中也可用作动词,如:张三以其兄之女妻之。
网络用语中,表达对啥事儿无知或会错意,有人会说:汗,瀑布汗!无疑,这属于最新的名词动词化的例子。
——名词形容词化。如张三很中国,李四特美国,做人不能太王五。
——动词名词化就更是比比皆是。如复兴、衰落、发展、发帖、回复、撒狗粮、……,可随便罗列出无数例子。
——形容词亦可名词化或动词化。如“老、少、幼,好、美言、隆重、坏”,等等,均可名词化或动词化:老吾老,幼吾幼;好这一口,敏而好学;美言几句;隆而重之;坏事儿了。
——“了”是助词,又可用作动词。如:不了了之,说哪儿哪儿了。

而古代词汇量本来就很有限,书写成本又高,遣词造句尤其讲究简练,词类转换现象也就更常见。
如最常用的“ 之”字,原意是动词“ 去,往来” 之义, 但又多用作代词,更广泛地用作结构助词。如:等闲视之,人之将死,死者之妻,漂变之义。

近年来,个别形容词(如“超”)被副词化,是另一种最新漂变趋势。例子俯拾即是:超帅,超可爱,超有范儿,超严厉,超好用等。还有一个词是“巨”:如巨难吃,巨难懂,巨难听,巨难唱……
反观英语等西方拼音语言和文字,其此类转换的灵活性就无法与汉语相比。他们的名词和动词都需要“性数格”一番(这是复合名词动词化的实例),形容词则有比较级的问题,词性转换就没有汉语这般方便,也就远达不到汉语中这么普遍,从而限制了其表现力和灵动性。

两首诗词中词性转换的妙用。
应该交待一句,本篇写词性转换不是目的,只是作为语言漂变的一种现象而已,也就无意作系统性完整阐述,仅限于举出一些简单例子,能说明问题即可。
为更好体会词性转换的奇妙效果,再举两首诗词中的例子。

1)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七言绝句中最出彩,也最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无疑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者独辟蹊径,把一个平凡无奇的名词和形容词“绿”,巧妙地点石成金为动词了。
此外,第一句中的“间”字,显然也用作动词。而间是会意字,西周时的篆体是门上有月结构,即从门内可以看到月光之意。本义指缝隙,当然是名词。后来,间字才有了动词间隔开,量词几间(房)等意思。该演变过程也是语言文字漂变的重要方面。
广而言之,所有多义字都是语言漂变的产物!

2)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整首词熟知的人应该不算多,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知名度就高多了。
同样,原因无它,神来之笔也在于把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和形容词“红”“绿”一同变成了动词。
另外,“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及其对应的“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其谓语动词均在句末。从语法的角度,可归为谓宾结构的倒装。这一句型变换,同样可以看作语言文字漂变现象的一种。
顺便说一句,这种倒装句型,多少与德语句子中的框型结构有相似之处——其第二动词也是位于句末。

最后,关于汉语名词与动词可灵活转换现象,再举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句式:感动着你的感动,忧伤着你的忧伤。
苏芮演唱的那曲《牵手》歌词,在这一点上堪称灵活运用的典范之作: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由此不难体会,汉语词性的自由转换是何等牛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11-19 01:33 |只看该作者
英语通过词尾来转化化名词动词,- ing,-tion,功能也差不多吧。

中文独有的现象是把名词拆解成动-宾结构,如,“咱俩视个频”。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11-19 02: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2-11-19 02:59 编辑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1:33
英语通过词尾来转化化名词动词,- ing,-tion,功能也差不多吧。

中文独有的现象是把名词拆解成动-宾结 ...
英语的动名词以及其它词尾变换确实是常见的词性转换方式,但英语中这类转换还是太少了,远没有汉语普遍。拼音文字另一个不便之处是,这类词性转换有赖于词尾的变换,而中文词汇本身无需任何变化即可转换。

咱俩视个频”这个例子很好,是汉语灵活运用的又一体现。
这个句式也可以看作是从打了个电话(打电话),吃了个饭(吃饭),洗了个澡(洗澡),随了份礼(随礼)等句式借用过来,举一反三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11-19 02:40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想起这个小系列,是今天看到版友的帖子里出现了皇帝“薨”这样的错用(已被往事同学指出)。

为啥会出现这类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语言文字的漂变所致。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的礼教语境中,就是表述人死亡这件事的用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现代人当然没有理由接纳采用。

本系列下一篇或再下一篇就准备专门扯一扯表述“死亡”用词的漂变现象。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11-19 04: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尤美 于 2022-11-19 04:39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2:01
英语的动名词以及其它词尾变换确实是常见的词性转换方式,但英语中这类转换还是太少了,远没有汉语普遍。拼 ...

没有查过统计,单凭日常感觉,英语中同时兼具动名双重词性的单词足够多、足够用了,需要借助词尾来转换的反而是少部分。

就比如《牵手》歌词,即使直接一个字一个字地换成英语单词,意思还是挺明白的,“路过你的路”写成“journeyed your journey",“梦着你的梦”写成“dreaming your dream",等等,意思表达也都一样明白的。

这些词法差异不是很大,用得熟了,都可以很灵活。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11-19 05: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2-11-19 05:42 编辑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4:37
没有查过统计,单凭日常感觉,英语中同时兼具动名双重词性的单词足够多、足够用了,需要借助词尾来转换的 ...

不是你理解的这个意思。动名词类型的转换这是一个类别,不存在哪种语言多少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
1)英语等拼音文字中,词性转换的类别没有汉语多。
例如主帖中列出的名词形容词化;形容词转名词、动词;助词转动词;动词转代词、助词等,英语中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转换吗?何况,主帖也强调了,帖中只是举例说明漂变现象而已,并没有系统阐述汉语词性转换,只能是挂一漏万。

2)英语等拼音文字中,词性的转换(如动名词)往往需要改变词尾,而汉语词性转换不存在这类麻烦。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11-19 05:32 |只看该作者
“超”字的副词用法应该是源于日语,经由台湾传至大陆。
“巨”字作副词则是当代汉语新创,还有“忒”字,最早是北京土话吧,经影视作品流行开来。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11-19 05:54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5:32
“超”字的副词用法应该是源于日语,经由台湾传至大陆。
“巨”字作副词则是当代汉语新创,还有“忒”字, ...

“超”字副词化的用法有可能源于日本,但这点我还没见严谨的解读。

多年来,一直流传很多现代汉语词汇源于日语对西文的翻译这个说法,包括物理、化学、哲学等常用词,这个现象的存在应该是无疑的。但据学者近年来更严谨的考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以讹传讹,并非真的源于日文翻译。

这个问题,我也会在这个系列的后面部分专门扯一扯。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11-19 06:01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5:32
“超”字的副词用法应该是源于日语,经由台湾传至大陆。
“巨”字作副词则是当代汉语新创,还有“忒”字, ...

另外,忒字不限于北京,北方很多地方都用。这个词用作副词“太”的意思应该是古已有之了,不是新用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11-19 06:11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5:22
不是你理解的这个意思。动名词类型的转换这是一个类别,不存在哪种语言多少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
1) ...

1)英语等拼音文字中,词性转换的类别没有汉语多。
例如主帖中列出的名词形容词化;形容词转名词、动词;助词转动词;动词转代词、助词等,英语中有吗?
———————
应该有的吧。

你列举的这些例子,英语里面也有类似的转化,比如人们说“Georgia is very green (直译:乔治亚州很绿)”,green本是一个名词,但意思是乔治亚州植被茂密,这个转用法与“春风又绿”类似。

还有你比如说电视新闻频幕出现“Iowa blue”,严谨地说语法不对的,但意思是“爱荷华州蓝了”,即民主党赢了该州。

“You baby your GF (你把女朋友当小孩(宠爱))”,也是个名词转动词的用法。

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说话并不太拘泥于词法,更多的是约定俗成,也很灵活的,反倒是学说英语的人更拘泥于词性。老外觉得中文很烧脑,原因之一也是过于拘泥词性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11-19 06:14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6:01
另外,忒字不限于北京,北方很多地方都用。这个词用作副词“太”的意思应该是古已有之了,不是新用法。

是的,举这个例子是说有的用法源自于局部地区的方言,然后传播开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11-19 06:23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6:11
1)英语等拼音文字中,词性转换的类别没有汉语多。
例如主帖中列出的名词形容词化;形容词转名词、动词 ...

在英语中,书刊文章标题,包括电视屏幕上,确实常见你提到的这类用法。这属于一种缩略简写体(语法也可省略),也包括口语化的省略。

但英语中这类特殊用法,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汉语词性转换现象(可在正规文章中应用)还是有区别的。

当然,英语中也不是绝对没有其它的词性转换类型,英语中很多多义词也有两种词性的,也可以看作词性转换。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11-19 06: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2-11-19 08:40 编辑

重复楼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11-19 06: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尤美 于 2022-11-19 06:34 编辑

记得醉笑曾经列过一个很长的单子,日语对中文词汇的反哺。

“共产党”这个词就是首先出现于日文中,然后中国直接就拿过来用了。“航空母舰”也是。

日本学习去了汉字,反哺回来了一批汉字词组,推进了中文从原先“一字一意”发展成“一词一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语在不需要新增汉字的情况下,表达大量近代和当代社会信息的需要。

不好意思,有点跑题了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11-19 07:28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6:23
在英语中,书刊文章标题,包括电视屏幕上,确实常见你提到的这类用法。这属于一种缩略简写体(语法也可省 ...

但是你所举的例子来自于诗歌和流行音乐,这些不同于正规文章,都是比口语更自由随性的文字,正规文章中只能是引用,基本上不能自创。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11-19 07:4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尤美 于 2022-11-19 08:49 编辑

换个方式说,所谓中文词法的灵活,未必真是客观事实,主要还是主观感觉,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说话不用去想词法,可以随心所欲,对方能听明白就行。
然而,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母语最灵活,因为最熟悉。

举例: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截然相反的字意,完全相同的语意。中文灵活,老外崩溃~

再来,

You know nothing.
You don't know nothing.

按字义,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反义,但实际二句是同样的语意。这回,英语灵活,中国人挠腮…

客观上哪个语言的词义更灵活,需要语言学家,确切地说,是需要计算语言学的专家去分析,不能只凭主观感受。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11-19 08: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与其说词性转换灵活,不如说这是语法不严谨,也是造成语义模糊的主要因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11-19 08:42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6:32
记得醉笑曾经列过一个很长的单子,日语对中文词汇的反哺。

“共产党”这个词就是首先出现于日文中,然后 ...

嗯,这个问题可以以后再讨论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11-19 08:54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2-11-19 08:32
与其说词性转换灵活,不如说这是语法不严谨,也是造成语义模糊的主要因

灵活和不严谨有时是一个意思,褒贬的不同表达。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这种灵活是件好事;对学汉语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困难。

英语也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11-19 09:01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7:28
但是你所举的例子来自于诗歌和流行音乐,这些不同于正规文章,都是比口语更自由随性的文字,正规文章中只 ...

呵呵,“不可名状,无以名之;国将不国”“老吾老,幼吾幼;敏而好学;隆而重之”……这些语言在任何正规文字中都可以用吧,其它一些转换在文学类文字中用也没问题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2-11-19 09: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8:54
灵活和不严谨有时是一个意思,褒贬的不同表达。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这种灵活是件好事;对学汉语 ...

一个字多音多义多词性,这就是表意文字语素不丰富的缺陷,迫不得已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11-19 09:11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2-11-19 08:32
与其说词性转换灵活,不如说这是语法不严谨,也是造成语义模糊的主要因

你当然可以提任何观点,但起码要有理据来支撑你的说法吧,至少也该举一两个例子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11-19 09: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9:11
你当然可以提任何观点,但起码要有理据来支撑你的说法吧,至少也该举一两个例子吧?

哎哟我去,我才不去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11-19 09: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9:11
你当然可以提任何观点,但起码要有理据来支撑你的说法吧,至少也该举一两个例子吧?

中国的诗一旦被翻译就没了所谓的意境,这是文化交流的困境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11-19 09:49 |只看该作者
尤美 发表于 2022-11-19 07:46
换个方式说,所谓中文词法的灵活,未必真是客观事实,主要还是主观感觉,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说话不用去想词 ...

呵呵,用一句话回答你这里的举例:这些都是语言漂变的好例子,都在支持我的主题,谢谢!

具体而言: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说话者着眼于中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说话者着眼于美国队)


You know nothing. (肯定性陈述说话者观点)
You don't know nothing.(A:否定性陈述说话者观点,加强调。类似于:You don't know,(you know)nothing! 也就相当于:You don't know anything.

(B: 说话者否定对方的观点。类似于:You do know something.)



另外,“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母语最灵活,因为最熟悉。” ——这点是肯定的。

至于客观上哪种语言更灵活,当然不能只凭主观感受,但也并非一定需要语言学家去分析!
只要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较好基础,就可以做出客观比较。
这类比较主要包括:1)两类语言语法的复杂程度;2)词性转换的普遍性、难易程度等。
而这些具体比较,我在另一个“汉语的优势”小系列中已经有详尽阐述,几年来,无论在天涯国际观察,还是海外中文网站(包括被他人转载),不曾遇到任何有技术含量的异议。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11-19 09:54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2-11-19 09:19
中国的诗一旦被翻译就没了所谓的意境,这是文化交流的困境

呵呵,你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汉语的优越性。

翻译后丢失意境,这是翻译语言的问题,不是汉语的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11-19 09: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2-11-19 09:54
呵呵,你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汉语的优越性。

翻译后丢失意境,这是翻译语言的问题,不是汉语的问题。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一种语言无法被准确翻译,说明这种语言的能指是模糊的,由语言本身造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歧义和误解不可避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11-19 10:02 |只看该作者

我差点死了
我差点没死

洗手熏香之后再来拜读你的解释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11-19 10:05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2-11-19 09:11
一个字多音多义多词性,这就是表意文字语素不丰富的缺陷,迫不得已

且不说英语中也有这类现象,所谓“表意文字语素不丰富的缺陷”,根本不是事实,一句话就能说明白:那些对应的多义、多词性,都有相应的替代词,甚至不止一个,也就并非因为“不丰富”。

重点是,一字多音、多义、多词性,正好是语言发展源远流长,不断漂变的佐证。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11-19 10:08 |只看该作者
躺平是个新词儿,这个词儿外语怎么讲?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