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路过,那排房屋的前面有一长条水泥槽,槽宽一米二左右。里面种了树和小植物。小植毫无章法的生长,高矮不一,有的一丛丛,有的一根单支,也许,过几天全部都会被园艺师收拾走了,留在槽里的在长条水泥槽里见到这款鸭跖草,上面开出蓝色的小花朵。
像这么好看的小蓝花,极少见,尽管第一次见上面只开出了两朵,它那别具风味的样子,马上走进了我的视线。花槽边有一长条凳,隔着窄窄的行人道对面就是一家小食品店,条凳边总是围着三五人闲聊。我左右为难地拍着图片,很想拍出不同凡响的花色。
我围着转,仔细看花,两瓣蓝花像两张圆翅膀,中间四朵独立的花蕊,带有细柄,三朵花蕊花柄短一些,一朵花蕊花柄与三根长花蕊差不多长,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种拥有雌雄两种花蕊同在一个子房的花,花蕊下方还有一瓣白色花瓣,花茎就像一根长线,牵着时刻想飞出去的活生生的小风筝。
再看叶子,叶子与竹叶长得一模一样,也是绿色的,只是稍微小一点,细小的花茎草节很长,每个节上长着一片叶子,叶腋下露出小小的枝。
当所有的草木都在凋落时,这一片小绿草就那么不管不顾地淡雅清新,令人有种说不出的一片清凉之感,特别养眼。我知道,遇到它们时不是最好的花期,于春天时,它们已经开过一次。图片不理想,花朵不集中,我犹豫是否要等明年,转念一想,明年还找得到它们吗?很多人、事、花和物一转身就不见了。我豁然开朗,就着这些不完美的图片,再配上文字,及时写下来,不枉我对这小小兰花的一片爱怜之心。
(鸭跖草(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古名鼻斫草,又名鸡舌草、淡竹叶、竹叶菜、碧蝉花,为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生于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甘肃以东的区域、台湾、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越南,也引入到了欧洲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北美东部的部分地区,成为一种有害的杂草,模式标本采自北美。常见于路边阴凉处,花由两个较大的蓝色花瓣和一个较小的白色花瓣组成。)
我似乎不敢相信,这么淡雅的开着小蓝花的草,居然被视为有害是杂草。
(鸭跖草最早记录于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成书的和歌集《万叶集》,在中文文献中则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在中国古代本草著作中常与本科其他植物混淆。卡尔·林奈于1753年在《植物种志》中对鸭跖草进行了现代植物学上的描述,并给出了二名法命名。)
幸好,古时人们就对鸭跖草有很完整的记载,源于它是一味中药,(鸭跖草的药用历史最晚不晚于唐代,传统中医学认为,鸭跖草具有行水、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鸭跖草中分离出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高血糖、抗肥胖等作用和对流感的治疗作用,对一些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等。鸭跖草在艺术创作、纺织印染、植物学研究、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看看,它的作用如此之多。我隔了一个星期,第二次去看望它们,开出了许多花,就像一个个小风筝随时准备随风飘向远方。(2022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