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2010年吧,还是2011年?记不太清楚了。有个项目,上面指定责任人。
其中之一,是品行有亏的——而且这种“亏”,恰好与该项目相关,容易遭人诟病的那种。
类似,有婚者跟人相亲,抄袭者参加文友会,受贿者做廉洁演讲。是不是挺搞笑?
平时倒也罢了,睁只眼闭只眼,我很擅长的;设若提升到现场直播,或者大众点评,就可能引发哗然。
我不能再坐视不管,毕竟我也是责任人之一,须对某些可能性有预判。
——我就把我的想法告知了直属领导,说,要么不用这种定时炸弹,要么做好掌控局面的准备。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告密”或者“举报”了?然,在我看来,却是当时的最好选择。
领导权衡利弊,依旧决定用人,且希望我不辞职——据说,那人有点什么来头。我认真考虑了一下,觉得我已经尽到告知义务,又因为我是项目的主要责任人,不能因为这个“可能性”就弄瘫整个局面。
意料之中的是,我所担心的“意外”还真发生了!有知晓内情的吃瓜群众提出质疑——能想象那种尴尬场面不?
领导忙于应对,各种辗转腾挪,最后跟我吐槽说,早晓得如此,提前换人多好,不该心存侥幸的。
我只笑了笑,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意外”不是我引发的,我也有过预判,其他,便与我无关。有什么损失,也不在我关心的范畴……
说起来,我也想起作为教师会遇到的“告密”——小孩子多么纯真无邪啊,啥啥都想告诉老师,搞小动作啦,开小差啦,谈恋爱啦,肇事啦……有时候甚至是报复性互相揭发,让人哭笑不得。
太多的鸡毛蒜皮无须“举报”,但宝宝们的能力判断不了啊,老师们好笑之余还得细心甄别——也有比较吓人的,比如,校园霸凌这类,能早发现早处理。
题外话:不知道有没有家长会愤怒并反对这种形式的“告密”?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紧要的琐碎,比如抄袭狗,恋爱狗,如此等等。老师们多是轻描淡写几句,也没有什么可怕后果——学生时代的正常节奏。越小的孩子越热衷于依赖老师,每天不告几次“无效”状都不习惯那种。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出来了,这种“告密”的情况会减少很多。老师们懂得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并不会引起太多波澜,简而言之,接受存在——不紧张,不厌憎,也谈不上欢喜。
多年以后,“告密者”和“被告者”酒桌上一笑泯恩仇,或跟老师承认如何相互庇佑替人背锅,倒反而是另一种情趣了。
我就记得有一届宝宝毕业多年后,追着我问当年知晓哪些地下恋情,被我一说一个准的惊诧样子——有些是基于他人“举报”,有些是我自行察觉的——我没有太多干涉或棒打鸳鸯,是因为我在静观其变,等着孩子们自行成长。
一些旧案。想起来说说。无他,心之所至,兴之所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