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小蝶 于 2023-1-5 10:04 编辑
说起“爬山虎”,就想起那篇经典小短文:《爬山虎的脚》。
没记住大名鼎鼎的作者,内容也忘得七七八八,偏对两句话的描述记忆深刻:
其一,是: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
其二,是: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拟人手法炉火纯青,简直太让人感觉惊艳了。不仔细读其他文字的话,第一时间会误认成小动物“壁虎”——我们四川人喊:巴壁虎——词音、词义粗粗辨析,跟“爬山虎”相似度很高。
为嘛想起“爬山虎”了呢?
是读远古《五叶地锦深秋红》的句子“五叶地锦的长茎不仅爬满围墙、爬满垛子,还缠绕、垂吊在树枝上”,包括“每片叶子后面长着几根卷卷须,卷须顶端嫩时尖细卷曲,这些卷须如果遇到墙壁,它就会成为攀爬墙体的吸盘,所以,五叶地锦也叫爬墙虎、五叶爬山虎”。
看看远古拍摄的诸多图片,是我记忆里的“爬山虎”啊!“爬墙虎”,“五叶”什么的前缀,倒把我给整得有点懵了。对草木有好奇心,我自然不会放过查探机会,尽可能求证以解其惑。
总结下来一句话,“地锦”这类木质藤本就是“爬山虎”。不单有“五叶”的,还有“三叶”、“单叶”的。若非要在名称上进行区别,可以考虑在“爬山虎”三字前冠之叶子数,譬如:单叶爬山虎,三叶爬山虎,五叶爬山虎。也可以文绉绉气派点儿,把“爬山虎”换成“地锦”:(单叶)地锦,三叶地锦,五叶地锦。
也就是说,除开其他的细微差别,叶子有最可归类的直观性。所谓单叶、三叶、五叶,顾名思义,是叶子数量上的差异——三叶和五叶,都是复叶生长,每片小叶子是长卵形。而单叶地锦,则是一片叶子,成熟后的叶子呈现三裂——划重点:不是裂为三片,仅仅是叶端形成三裂。
叶圣陶笔下的是哪类,行文里没看出来,况且侧重在卷须“脚”上。那,就不推敲了吧。毕竟它的“攀爬”能力,才是最显眼的,也是人们最惯常关注的。
好吧,偷个懒,摘抄《爬山虎的脚》的原文,来描述其攀爬场面: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至于这些渐渐变成灰色的“脚”的牢固性,还用叶圣陶的原文:“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可垂直向上,攀援能力强,生长旺势,牛吧?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形成大面积浓荫的,让人想忽视都不行,自然被用于高层建筑物、假山、棚架、高大树木以及围墙等的美化和绿化。透过远古的镜头看出去,简直是铺天盖地的恣肆、蔓延,差点让我怀疑是在争抢领地。所幸,远古不嫌弃,倒是对我的质疑,各种替它们开脱,把我笑得不行。
记得今年十月底,我去了郫县“望丛祠”,在一处水域见一枯朽老树干,正是被“爬山虎”给唤醒了的:满树红艳艳的藤叶交错,将深秋的清寂和寥落减缓了不少,尤其是漫步“望帝”、“丛帝”的祠堂,多少会被某种阴森、低沉的气氛影响,到此处忽现明媚生机——枯树和弱藤的奇妙组合,化腐朽为神奇,才真正吐出一口气来。
还有一次,大概是2017年吧?我和先生骑车出行,往山区游玩。也正是秋日。山林早已画好彩妆。崖壁上,常青藤和爬山虎缠络、盘绕,攀援而行;山坡上,灌木树和乔木树参差错落,常绿树和落叶树彼此映衬;树林间,短的是草,长的是藤,披覆摇缀,俯仰多姿。绿的,黄的,红的;由低到高,由高及低,无尽的韵味,满眼的繁华。其中,沿途红得深深浅浅的,尽态极妍极尽魅惑的爬山虎,多年后仍会现于眼前,让我的记忆历久弥新。
同样是攀爬植物,“菟丝子”遭人诟病,而爬山虎呢,却成为美化环境的首选。为什么呢?
前者抵死纠缠,以攀附的方式寄生,让人想起怨偶,想起张爱玲的那句:两具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爬山虎自食其力,却又擅长借势,它不孤芳自赏,更不迂腐清高,身边的资源可用尽用,一棵树,一堵墙,一块山石……都是它向上、向前,争高直指的云梯。忽然想起来牛顿的经典台词:如果说我比别人(笛卡尔)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没有挺直的脊梁,怎么办?是不是就低到尘埃去,从此匍匐在地卑微而活?爬山虎用事实告诉你:不!承认弱点,准确定位,弱点未必是缺点,却可能是特点——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就能走出独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所以,爬山虎受到太多人青睐。远古说,这地方就是为它们准备的,墙面、树枝都是为它们而准备的,非常好看。远古还说,主人一定很用心才有层次感分明的爬山虎墙面,而这样房子也会因为有爬藤植物在出售时增值。
怎么能不喜欢呢!
春天,看似枯槁的长藤,开始吐绿,再迅速绿满眼。夏季,铺天盖地的绿啊,既是荫蔽凉爽,还能隔绝噪音,并净化空气,该是怎么的惬意呢?随着秋季的到来,绿意渐褪、红色浸染,两种色泽的对峙、争持,到绿方败北,红方彻底疯了:一幅绝美绝艳的画卷,就此脱手泼洒出来……
差不多快收尾了,才忽然发现,好像忘记写爬山虎的花了?翻看资料,确乎是有花的;翻找记忆,竟没什么印象。这植株当真睿智,优势便尽情凸显,其他的,尽可内敛、沉寂。想来也是,设若花卉太美、太艳,招来“折枝客”,岂非得不偿失,倒把攀援的初衷给葬送了。这便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吧?
有机会想去看看爬山虎的花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