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孟之道讲究“诚实”,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知识养诚心。
古希腊哲学家讲“人是万物的尺度”。既然是衡量事物的尺度,那就要特别诚实守信。仿佛美元是国际贸易的尺度,全世界人人爱它,用它,它却一会儿价值提高,一会儿价值贬低,不诚实,更不守信,于是慢慢有人弃之。人成为尺度,自然而然要诚实,要守信。苏格拉底所以说“美德即知识”。
知识是讲逻辑的,这好像很多人都知道,至少常听见很多人嘴上天天叨叨逻辑。然而,逻辑不仅仅是搁嘴上叨叨的。逻辑的起点在于诚心,心不诚不能谈逻辑。所以,中国古人说,“修辞立其诚”,逻辑用以修辞,修辞以表达诚信。如说前两天真方子大嘴撅撅着讲逻辑,煞有介事,写出命题,曰:
命题:“论金可能是骗子,也可能不是骗子”
段干教授不但授人知识,还苦口婆心教人如何做人。看见真方子这样信口雌黄,担心他有损关天泥神朋友圈的形象,江湖上人会不会想象真方子的朋友个顶个的爱大嘴胡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方子哪里能悟到这一层啊,只顾吹知识的牛皮,浑然不顾他朋友圈的脸皮,又蹦蹦跶跶,诡辩白马非马,说那个命题是“析取命题,又称选言命题,是一种复合命题”,包含两个子命题:
子命题A:论金可能是个骗子
子命题B:论金可能不是个骗子
其实吧,这A和B看起来好像是两个命题,实际上它就是一个。“论金可能是个骗子”,如果有50%可能是,那就同时有50%可能不是,A里包含B。真方子胡唚这是两个“支”命题,再次证实他不懂什么是命题,只是在找借口维护自己吹下的牛皮。
在知识上犯错不要紧,错然后能改。但是坚持不改,还混淆是非,那就牵扯人品。我刚刚说过,逻辑的起点是自己的心。不管古希腊人还是中国传统,最讲究“诚心”。讲逻辑,首先讲诚心,首先要人品正。没有诚意正心,谈逻辑都是大嘴而已。再回头看
“论金可能是个骗子”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50%可能是,50%可能不是。这事有两可,自己心里都犹疑不决,左右为难,却大嘴撅撅高喊出来立作基础,去跟别人谈逻辑。有没有自问一声:
基础不牢,逻辑有什么用呢?
自己心里都狐疑不决的话,拿出来跟别人论逻辑,论来论去只能还是一个犹疑不定,对不啦?
如此问自己,然后诚实回答,其必说:心不诚,则无法立得住逻辑。奢谈逻辑而不反思自己的本心,那都是人品不正,因为逻辑没有基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只大嘴叨叨叨逻辑而不反求自己的诚心,逻辑谈得越响,越见人品。美德即知识,古人诚不我欺也。
逻辑的起点是诚心,逻辑见人品。GDP也见人品,因为GDP的起点是人的诚实劳动。现代社会分工纷繁复杂,劳动过程广而漫长,GDP很难清晰谈论,即便国家专业统计GDP的人都常常头疼,需要反复修正,GDP很难统计也。所以不专业的人讨论专业的事儿,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化,把GDP的产生过程简化到人类之初。
经济学上有一个假设,假设鲁滨逊先生一个人漂流到孤岛,没有工具,没有种子,没有随身淡水,没有衣服,钱币没有什么用,没有火……现代社会劳动所需都没有,就是孤身在荒岛。
当此时也,鲁滨逊食野果,饮山泉,磨石打猎,批竹捞鱼……奋发努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充分利用各种天然资源以保身。
只要鲁滨逊能活下来,不论他活得像只猴子还是像野猪,只要活下来,鲁滨逊创造的GDP就只能是正值。万一哪天鲁滨逊饿死,GDP归零,也永远不会是负值。
从鲁滨逊这种最简单的生存情况,慢慢发展到劳动分工复杂的文明社会,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GDP负值的一刻。用逻辑来讲,GDP归根到底是一种production,是实物财富。实物+诚实劳动=GDP,实物,诚实劳动,怎么可能是负值呢?
当且仅当人品为负值,才可能逻辑不立于诚意正心之上,GDP才会不讲诚实正当劳动而贬为负值。心不诚,劳动不诚,逻辑不立于诚,则GDP会至负值。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