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将尽,牡丹已开,国色正盛,天香恰浓,真个暮春好时光。我今晚喝点酒,装个醉,秃噜了舌头,其实是要趁了这热度,来信口传传牡丹名声后的“谣”。
东方朔云:男露其牡,女张其牝。自造字始,牝牡就是雌雄的同义词,比如“牝马臀肥而舐驹,牡马三尺而扬鬃”,还比如“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说的都是公母有别,各有德性。就此推论,所谓牡丹,自然就是雄丹、公丹、带把之丹的意思啦。但众所周知,古人阴阳分明,那些姹紫嫣红之花,要结实产籽,性皆属阴,应有雌名,而牡丹之花,却被劈头盖脸的冠了个阳“姓”,奇哉怪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解释说:牡丹,不需要花之交合,根上“分株”以传宗,所以称“牡”丹。意思是说:牡丹不光可以用雌花和雄花配对生产种子来繁衍,还可单用下面的“根”来繁殖,而这个“根”,在古意中与“阳物”同,所以用根繁殖的都属“阳”生,牡阳牝阴,所以叫“牡”丹。
然而,老李没有解释,凡灌木之花,比如蔷薇、玫瑰等,跟牡丹芍药一样,皆可“分株”而生,却为什么没有被叫做“牡薇”或者“牡瑰”,是古人不察或偏心吗?非也,俺窃以为,这个解释,只是老李擅逞事后诸葛之能,在自个的纲目中任性牵强了一把而已。
其实,细溯牡丹之源,会发现,在大唐武周之前,牡丹依然还是土花木芍药,与其他凡花野草一起,遍生于洛河南北。武曌即位后,亲赐御名“牡丹”,封为百花之王,才名满天下,成为一代国色。
那么,武媚娘为何给木芍药取个“牡丹”的怪名呢?有文史学者说,牡通假“木”,牡丹即木丹,讳皇家“李”姓中的木,所以改为“牡”。这种说法,乍一听,恍然有理,但细思就会发现,这又是第二个李时珍式的附会。
自古皇家之姓,赐臣赐奴此万物,远在千里之外的高丽蛮族,都赐姓为李,从不吝啬,那讲什么避讳?!古之避讳,在名不在姓,所以木丹,按道理完全可以叫木子丹,以示李氏皇家皇恩浩荡,而被武则天改为牡丹,自然另有私义。
据说,武媚娘少女时,容止娴美,远近闻名,曾以木芍药自比。木芍药花胜蔷薇大,芳赛玫瑰香,更重要的是枝叶滑润而无刺,与人和媚有态,可亲可爱,武媚娘觉得自己就应是这样的风姿。很快,朝廷选美的人寻香而至,把她选进了宫里,做了李世民的才人。可惜的是,李世民晚年病萎,弄花无力,纵芍药再艳,也提不起多少兴趣。所以,武媚娘这朵花,养于深宫十二年,只遇帝王两三遭,其实与住冷宫无差。在这漫长的寂寞年华里,仙葩也难持贞,于是在风露晦暗中,半推半就地被李治偷了香。
之后,李世民驾崩,武媚娘落发成尼,天天对着感业寺的芍药,顾影自怜,哀叹命苦。好在李治是个怀旧的人,整日念念不忘那段烛暗人声低的偷香岁月,几经反侧,下了决心,于是一旨降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却人伦桎梏,把大自己四岁的尼姑义母娶回了宫里。自此,武媚娘这朵倾城的土芍药,才算真正踏上了天途。
李治崩后,武则天把自己的儿子,来回废立轮换,揉搓了多年后,终于不再扭捏,让袁天罡搞了个洛河神谕事件,借坡下驴,就此跟天下人摊了牌,自行上位为九五至尊,时年六十有七。
老媚娘借“天谕”自我加冕,受到了李氏子孙的激烈反对,怒骂之中,兵乱四起,声势尤以英国公李敬业为最。李敬业让骆宾王作檄,发兵十万,号讨武贼,可惜最后功败垂成,反被武则天枭首于野,立了新天子的威风。
武则天通过神谕,让自己的天子身份有了“理之根”;通过平叛和杀戮李氏子孙,让自己有了皇帝的“力之威”;最后,又发动各处的文人墨客,给自己写故事,编礼赞,让自己在民间有了“王之信”。有威有信有天佑,皇帝自然可以当的顺当。
其实,赐名木芍药为“牡丹”,就是武则天行王权以示天下的一种“信”,因为这事,只有皇帝可以干,能干的,自然是皇帝,这事干得多了,皇帝的形象就更深入人心了。
此外,武则天自小以芍药自比,现在赐芍药为国色,其实很有自尊之意。刻意改“木”为“牡”,是为自己去李氏皇权的一种暗示,因为木子为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窃李自为。而牡字,富含阳刚之气,刻意显示自己不但“雄”霸天下,还是一代红颜绝色。到此,方有牡丹之名。
武曌崩后,有洛阳文人编排仙幻故事,改说牡丹是武氏的死敌,是反抗武贼的仙姝,云云。哈哈,把见风使舵、落井下石、附会舆情等表演的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