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事发生在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推行隳三都(隳毁季孙氏费邑、孟孙氏郕邑、叔孙氏郈邑等三桓私邑城墙),消除武装割据。子路时任季氏宰,隳费成功之后,指派子羔(名柴)继任费宰。上文中孔子给他的点评是“柴也愚”,貌似说他不够聪明,但反过来看,也是说明憨直忠厚。子路就是看上子羔这点,因为前几任费宰都是聪明过头而胡乱生事。
孔子得知后却责怪子路,“贼夫人之子”,你这是坑害人家孩子。
子羔当时24岁,不算小,但在孔子看来,费地是鲁国最大私邑,多次发生叛乱,十分复杂,让还没真正懂得为政之道的子羔担任费宰,自然是害他。但子路不以为然,“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有民人焉”。民指老百姓,人指管理层,说明行政要素齐全。
“有社稷焉”。古代洪水泛滥,人们为了避害住到高丘上,每丘住25户,称“社”,表社区或集群。后来以“社”为土地神,又引申为土地。稷,代表五谷。有土地有五谷,就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常以“社稷”代指国家。不过,这里还是本义之用,社表土地,稷表五谷,说明农业生产条件完备。
在农业社会,这两项是最基础最主要的行政条件。既然条件具备,子羔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成长,所以子路接着问道,何必读书之后再学道呢?
读书,研读古代为政事迹的文件汇编的《尚书》,不是现代语境的读书。子路是说,通过实践中就可以学到从政之道,何必还要通过读《尚书》来学?显然,这是借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思想来反驳,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殊不知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针对青少年成长,思想品质是第一,故主张先学道再学文。现在针对行政,当然先得通过研读《尚书》学会从政之道,再去社会实践。此一事非彼一事,子路却自作聪明地套用,于是孔子直斥道,“是故恶夫佞者”,所以我反感那些巧言利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