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蕊 于 2023-6-7 15:52 编辑
现代作家里王小波的书在他死后处于愤青期的我都读过,现在回想起来,《青铜时代》仍有重读价值,较之直抒胸臆的杂感,《寻找无双》《红拂夜奔》可说是天马行空地杀透了禁区,可见禁锢语言自由的最粗最紧的铁索是作者自身的能力,没有枷锁,真正的舞者可能都不知道该如何跳舞,来自王小波的阅读快感就是在层层枷锁里如入无物之阵
杂文就欠点意思,王小波爱谈参差多态,最大的领悟在于一句“我是傻X",记得有次评徐迟写陈景润的文章,说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容易起浪漫,文理兼修的人这样评文科生,我是深深认可的,从此落下一个反思的应激反应,就是每当自己犯起浪漫的苗头时就想想是不是自己刚刚进到一个一无所知的领域了
王小波写性事写得最为清白,因为他们夫妻在这方面有研究,这是他拿手的叙事领域,对于唐传奇以及唐代世俗生活方面的知识王小波也是有研究的,不然《青铜时代》不能有那个味道
有点遗憾的是他对国学的评论犯有徐迟式的浪漫,这是很有点遗憾的,斯人已逝,无从补救了
王朔的书没怎么读过,他的书改编的电影电视没少看,可见并不讨厌,早年红的时候在杂志上看过他一副画像,人在中间,两边题很丑的毛笔字,一尊佛的样子,伯乐马未都说王朔出现的意义是对于当时那套话语的解构,现在早解构完了,意义也就存于历史,谁还能象当时一样看他呢,那种看他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我的千岁寒》出版时,在书店略微翻过,谈佛经谈得甚是可笑,不过比起膨胀到画那么可笑的像,总算是进步
后来《知道分子》出版,也翻了翻,王朔又进步了,一个清醒的人,也许能看到他回归传统的一天
阿城是比二王高一级的存在,以其能从传统中汲取养分,读三王,读《遍地风流》,读《闲话闲说》,不激不厉,张弛有度,发而皆中节,可以感受中庸,有更为长久的力,台湾的唐诺说他象孔子,是有几分道理的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