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6-12 12:22 编辑
周末聚餐,听同事聊天,主要是吐槽。有个情节,让人瞠目结舌,也深感无奈和无力。
说,有个年轻老师,该是90初期的,算绵软性子,没脾性的那种。不具备威慑力和杀伤力,按理来说,该最符合当前家长和学生要求吧?
然,大环境如此,尊师重教早不流行了。严格的老师危机重,随时在刀刃跳舞,这种绵软性子的学生们也并不买账,课堂纪律很难把控。有一日,有恶劣小子违反课堂纪律,在被阻止时公然辱骂老师,说“ri 你 ma”。
我在想,若是暴脾气的老师,不知会作何回应?一巴掌抡过去,估计就上了新闻头条了,键盘侠们会逼得你怀疑人生。这个老师也出离愤怒了,然,惯常的绵软性子使他没有扬起巴掌或拳头,而是几步冲到了那男孩的面前,涨红了脸恶狠狠对骂了回去,说“ri 你 ma,ri你全家,ri你祖宗!’”
分享故事的哈哈笑,说,你们能想象吗?教室里瞬间安静,谁也想不到泥人的血性是这样的。这事儿就这么打住,不再探讨后续及其他。我想说的,是另外的话题,关于“恶”和“刺激恶”的。
前两天,闲来无事逛去了大理寺(这个无聊坏习惯,是醉笑上版养成的)。主要是醉笑特别擅长抢镜头,我是无聊了去看看有没有瓜可吃的。凭实力把法庭整成了娱乐厅,算不算瓜?反正我是笑傻了的,感觉天才宝贝莫过于醉笑。
逗留的片刻,见个帖子标题,说《不要去激发人性中的恶》,引起了我的共鸣。一桩割袍事故,不知缘起不懂因果,按理也不该置喙,然,“共鸣”了,少不得叹息,自然落痕劝了两句。无所谓效果,推己及人而已,心思,依旧在标题的“激恶”上。
人性,都有善恶两面。
一般情况下,我们能谴责“恶”,很难谴责“激恶”的。因为“恶”爆发出来,一目了然,几乎人人能裁判。然,刺激他人的“恶”却不好量化,需要考虑刺激次数、程度,受刺激者的承受力,甚至包括环境等综合因素。
故而,同一个刺激下,有人一笑了之,有人外焦里嫩。一些看似不伤大雅的玩笑,都可能成为“恶”的激发开关,俗称,“触了逆鳞”。
论坛相处,最见人性。跟现实相似,也不相似。以“激恶”为例,撩逗小娃娃,调戏老实人,招惹暴脾气,逼人暴走算轻的,现实或网络无非饭后茶余,吃撑了没事儿聊以消遣。设若欺凌脆弱,让人崩盘反击,网络满地鸡毛,现实里见血要命,这“恶”和“激恶”,就让人扼腕了。
想起来聊这个话题,是看见醉笑和爱丽丝之间的闲扯。爱丽丝跟二花有相似性,又顽皮,又恶作剧,还皮糙肉厚,没什么痛点的感觉(不知是论坛扮相,还是现实也如此)。醉笑与之相反,文艺男发型吧,心思细腻、纤敏,哪哪都是痛点。
这么一比较,嗯,那个啥。我就想说,醉笑,你绕行吧。我又想说,爱丽丝,惹他不如晒照。最后,我什么都没说。缘于,他们提及,“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倒不是想劝善,就想找个好点儿的瓜吃,仅此而已。当然,爱丽丝和醉笑的扯淡话题还够不上“恶”或“激恶”,却已经算是早期雏形可窥见端倪了,故而让我想起来开篇的“故事”,抑或“事故”。
话说回来,我更多是在反省:有没有无心“激恶”?有没有修行不够“被激恶”?惭愧,好像在“被激恶”的路上,前科还蛮多?大概、也许、差不多,与醉笑童鞋不遑多让啊!或许,我要用此生来修行了……
莫名想起来《弟子规》的几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