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6-23 09:22 编辑
刚才闲逛娱乐版,看见醉笑说“安康”,就想起来这话题了。
我是习惯了“节日快乐”。去年吧?有人跟我提及,还是很严肃很正义提及,端午不能“快乐”只能“安康”,理由是类似屈原祭祀,你怎么能“快乐”呢?!
好有道理的感觉。问题是,当别人真祝我“安康”时,我却总觉得别扭,情感上完全不能接受。
安康 ,释义为,平安和健康。在生活惯用上,或者说,在我的认知里,是用于祝福老年人或者祝福病人的惯用语。用于节日不分对象不论男女老幼,对普罗大众均祝安康,便显得不伦不类且刻意矫情了。
——至少一年后的今天,我依旧不能接受,故而不主动给人问候,担心被人不喜(人要安康,我说快乐;人要快乐,我说安康),甚至不愿意被人如此问候。
一个古人走了多久了?却要阴气沉沉压在头顶,这感觉怎么都不爽。鲁迅先生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真要算起来,我这类超后生晚辈,真算“他人”之外的“他人”了。记住一个故去的人,一定要以悲壮的方式吗?
我过年祭祀或清明节去父亲的坟头,都只剩下了隔世的家常碎碎念,何至于需要随时提醒伤痛?曾经痛入骨髓,万般难以置信的……而今,也仅仅是平心静气,甚至是玩笑般喊他,爸,这都又过年了,新年快乐啊,在我妈过去之前,你偷摸谈个恋爱呗!
那天晚上正吃饭呢,我母亲掰着指头掐算,说,我生日要到了,后面吧啦吧啦的没听清,就一个“生日”的说辞,惊讶到我了。抬头看过去,发现我妹子也一脸懵,正望向母亲求解惑。
母亲洋洋得意,说,对啊,对啊,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是我生日——这下是真正懂了。老太婆的意思,是这些特殊的日子,后生晚辈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陪她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像给她过生日一样样的了。
活通透了的老人!
是啊,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过是个家人团聚的机会,顺便给小辈们聊聊过往,讲讲历史,哪有其他太多的说辞?记住的方式很多,强行将“快乐”扭曲成“安康”,何苦来哉?最近听说很多地方有祭祀活动,是真的文化传统和传承,还是功利主义的表演,谁又分得清楚看得明白呢?
有个诗友写家族祭祀活动,在描述完场面后,收尾说,“我看见神啊鬼啊都欢欢喜喜”,真是把我感动到了——我在想,诚如我的父亲,看见家人团聚,何尝不是如此,欢喜着我们的欢喜。换了屈原老人家,为嘛不能快乐着后世子孙的快乐?!
我是想祝我母亲安康的,毕竟老太婆年纪大了,然,我依旧说的是快乐。并且为了这“快乐”,昨儿陪她打了一天的双扣(扑克牌的玩法),打得我差点无聊吐了还得装兴高采烈,谁让我姐我妹都笑容可掬陪着,迫得我不敢流露出“不孝女”的姿态呢!
说起来,别人“安康”没错,各有思维逻辑吧。于我,确实是挺快乐的。有个已经毕业了的娃娃,包了一大袋粽子给我送来,笑嘻嘻的,说,蓉妈,免得你亲自动手了。感觉他就差说,你太懒了,估计打算买吧?都看不下去了。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