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8-19 21:48 编辑
1,该事件的事实部分
质疑者,被质疑者说过的话,事件的全过程,我就不梳理了。过程太漫长,他们也都说了太多东西。尤其是质疑者,总共七个帖子,第一帖质疑是:疑摔倒老人为何没被自动扶梯带上去?其他人又是如何无视摔倒老人而绕行的?当时贴中很多人已经给出了解释。但质疑者紧锣密鼓的接着出了第二贴,问题也由两个翻倍为四个,什么扶人者和摔倒老人中间到底隔了多少人?什么扶人者发现老人摔倒后冲过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自动扶梯处聚集了多少人?等等,然后是第三帖子,第四贴,第五贴……
这种质疑,显然可以无尽无休,纠缠至死的。被质疑者的说法据说也有几个版本(我没去验证过),不同的版本间有些许差异。有些愚人据此认定被质疑者的说法不可信。但我觉得吧,一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若每次讲述的不一样,恰恰说明有可能是真实的。每次回忆起来都一样,那叫“记忆通稿”。而一模一样的记忆通稿,才最有可能是编造或被灌输的记忆。关于这点可以看《银翼杀手2049》。人类真实的记忆就是这样,含糊,冲突,有时还缺乏逻辑性,你每次回想起来,细节上会有诸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一个几年前事儿,一般也就记个大概,再说这与表达能力,表达目的和陈述的侧重点也有关系。
比如,本人在地铁上也扶过人。在车厢里。有个小妞摔倒了,鞋卡在某地方,然后地铁要关门,要开了,她还在那儿躺着,脚就在车门或车门与站台之间。周围也没人管,我则在外围离她有一段距离。然后本人分开人群把她整个夹起来,让她的脚脱离了危险区域。她长什么模样,穿什么衣服,为什么会摔倒,鞋到底卡在啥地方,我把她夹起来的时候,鞋是跟着脚一起离开,还是其他人帮忙拿出来的,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我最近回想,鞋怎么会卡住呢?地铁门下面应该没滑道,地铁和站台间的距离,应该也卡不住鞋跟。这事最后如何收场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她好像也没道谢。但如果你看过我之前在四手某贴中的陈述,就会发现和上面说的不完全一样。多了一些细节。如果有人来质疑,我也无法回答。但这确实是真事,几年前在关天(或红袖)某网友的帖里好像也说过,怎么说的我都忘了。
本人在四手网友贴中讲述的扶人过程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1535
比较双方的说法,我觉得没什么意义。我们最多只能思考下“若有人摔倒在上行扶梯,电梯不停,不被踏板带上去的情况下,有无可能把此人扶起?”。假如有这可能,那么,说明扶老人这事可能为真,但也无法说明一定为真,因为也可能只是编造得比较合理;假如没这可能,那么,可证明此事为假,但也说明不了被质疑者一定是在撒谎。因为撒谎是故意做假,若你证明不了对方的“故意”,即使对方个人经历的陈述与事实不符或不可能实现,也无法说明对方撒谎。呵呵,其实分析到这里就已经说明此类质疑的荒谬了。
那么,若有人摔倒在上行扶梯,电梯不停,不被踏板带上去的情况下,有无可能把人扶起呢?
既然是不被扶梯踏板带上去,扶人者的位置,一定是在自动扶梯踏板之外。此时她若用手臂把人扶起来,那么被扶之人,一定在她手臂的活动范围之内。所以,这已经固定了摔倒老人最终被扶起的位置——只能是在自动扶梯开始那几节,平行移动的踏板上。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老人开始就是摔倒在自动扶梯开始几节平行移动的踏板上;另一种是老人已经过了平行移动那几节踏板,跟着上去了几节。第一种情况,摔倒者可以出现在扶人者手臂活动的范围之内。第二种情况,老人在重力,摩擦力作用下,也有摔倒翻滚到平行移动的开始几节踏板的可能。
请记住:扶梯向上运动,人若摔倒,只会向下摔;扶梯向前运动,人若摔倒,只会向后摔。
证明视频见:https://v.douyin.com/iJXxSjML/
现在,从空间上看,电梯不停,不被扶梯踏板带上去的情况下,扶人者显然是有可能把摔倒者搀扶起来的。
那么,从时间上看有无这种可能性呢?也就是扶人的时间够不够?本人认为:只要摔倒者的重心,不完全落在踏板上——比如身体一部分在几节平行移动的踏板上,另一部分在踏板之外;再比如人抓着扶梯两侧,挣扎向外或始终在几节平行移动的踏板上进行反向翻滚……都有这个可能。只不过,第一种情况搀扶时间最充分,无论扶人者用时多久,摔倒者都不会被踏板带上去;后两种情况,则只能在几秒~十几秒时间内把人搀扶起来,才不会被扶梯踏板带上去。虽然有点短,这两种情况下把摔倒老人扶起的时间应该也够。
综上,老人摔倒在上行扶梯,电梯不停,不被踏板带上去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把对方扶起。
2,正当(权利)部分
从“疑问”,到“质疑”,再到“质疑的权利”是三个逐步递进的层面。疑问指向事物本身真假,是好奇心,是求真,比如很多人看到翁帆和大她54岁的杨振宁在一起时,都会有他们是否真心相爱的疑问。但这并非质疑,只是一般的疑问,困惑。质疑并非一般性的疑问,而是有“要求回答”之含义的。质疑也比较郑重其事。进入质疑层面,就不是求真了,而是指向对方的道德,要道德律他。被质疑者往往承担着道德压力。正如不主流那呆子嚷嚷的“怕质疑,说明你心里一定有鬼”……
我们质疑翁杨跨越年龄的爱是正当的么?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就进入了第三个层面——质疑的正当性问题——即质疑的权利。假如某人声称自己“有权质疑”,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质疑是正当的,显然,这时“要求对方回答”就变成了“对方应该回答”。如果质疑者真的对被质疑者有质疑的权利,那么,意味着被质疑者对质疑者有解答的义务。这是权利-义务对等关系中的一种。在质疑权层面,毫无疑问指向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契约。这时,质疑就变成了类似立法会质询的东西。
你还觉得一个人有质疑另一个人的权利么?我觉得没有。
你可以有疑问,求真在任何情况下都没问题。如果你道德家附体,想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也可以质疑。比如这次事件,就是有人觉得“诚实”是绝对的道德律。认为在论坛发言必须为真。否则,他怎么好意思去质疑呢?又凭什么去质疑呢?呵呵。但质疑者自己是否诚实,是否具备要求他人诚实的道德资格?比如,他自己在论坛的发言是否都是诚实的?又如何验证?比如,质疑者自己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诚实?都很难讲。
道德绝对主义者不说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罕见的,一个人要始终保持诚实是非常艰难的。
比如,当自己亲人得了绝症,是要告知对方,还是撒谎?比如当日军问他八路在哪儿时,他是否要诚实?
所以呢,我觉得这种质疑,基本就是扯鸡拔蛋。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几斤几两……
这说的还仅仅质疑这个层面。
在质疑的权利这个层面,任何人都毫无疑问没有对他人的质疑权。因为没人有惯着你,觉得自己有义务给你解释什么。其实一般网友,在面对质疑时,也是这样干的。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爱信不信。有招使去,没招死去。这还是在网上,如果是在现实中,遇到脾气比较糟糕的,99.99%要被大嘴巴左右开工伺候,抽得连他亲爹亲妈都认不出来。呵呵。
那么,为啥我们还会经常讲“质疑是一种言论自由”“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或“公民有权质疑”之类呢?其实,这是个误会。你作为一枚公民,有权质疑本国正府,那是因为你们之间有公共服务契约(中国公民就无权质疑美国正府);你作为消费者,有权质疑商家,那是因为你们之间有商业服务契约。言论自由,也只是在公共领域才基本没什么限,在私人领域,普通公民之间,显然是有很大限制的。否则就不会有诽谤了。你对公共官员,公职人员,公众人物以及各种和你发生服务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是有一定质疑权的。但这种权利也同样只能限定在对方提供公共服务的这部分。仍然是指公共领域,对方私域,你是无权质疑的。
公德,私德也是如此,所谓公德是人在公共领域的行为规范,比如各类职业道德,学术道德,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比如在封闭且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吸烟……这些行为之所以能被质疑,因为是这些同样处于与他人有关的公共领域。这些行为规范不仅仅是行为人的自律范畴。私德是指个人修养和人品,诚实否就是。这些道德与他人无关,显然只能是行为人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