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忍 于 2023-9-14 15:34 编辑
看到有人在讨论什么叫“田无四只角”。 薛理勇著《写不出的上海话》(2011年,第70页)对这句吴中俚语有非常明确的解释:
《松江方言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收录松江人郭友松用松江方言写的小说《玄空经》全文,小说约成稿于1884年,成为研究松江方言的重要资料。《玄空经》第二回有一段地主脱皮少爷与一个乡下佃户的一段对话,十分有趣,抄录如下: 脱皮少爷回答道:“我们是靠收租米吃饭的,今年年势也并勿十分歹(吴音懒,即差的意思),俗语话头,瓦屋翘宕宕,肚里饿彭彭;草屋绳来辔(同襟,即扎紧的意思),倒有陈米饭。” 那乡下人道:“少爷说得好,好租米人勿晓得种田人的苦,真是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并且穷人大肚皮(食量大),一两石米,吃起来像杀只鸡。”说了,心里想:我可惜有眼瞎子(文盲,不识字),倘使多读三年书,情愿田无四只角。说来说去,只有照算。 “田无四只角”是吴方言中的文字谜语和歇后语,把“田”字的“四只角”去掉,只剩中间一个“十”字,歇“bie 十”,通常写作“蹩十”,在吴语中,“蹩十”指一无所有或很差。词义可能是骰戏或牌九术语。
“田无四只角”即“十”,“蹩十”指一无所有或很差。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倘使多读三年书,情愿田无四只角”,即隐含了这个意思在内,简单地说,就是“假如让我多读三年书,我宁愿没有田地没收成”,或“假如让我多读三年书,我宁愿一无所有”。 在上海市金山县《高产稳产的辩证法》编写组编写的《高产稳产的辩证法:八二大队连年夺高产的经验》(1975年)中,有这样的描写:
解放前,全大队有多少人,曾在树下遭受国民党盐警察的严刑吊打,性命难保;今天,这里变成了路线教育的课堂。四队一个老贫农抚今思昔,感慨万千,热泪盐眶地说:“旧社会,我们穷人屋无一片瓦,田无四只角,要想种田无田种,要想活命没法活。今天,毛主席、共产党把田交给我们,叫我们当土地的主人,淮想一心两用,就是忘本!”
农民口中的“田无四只角”,与“屋无一片瓦”相对,仍是“指一无所有或很差”。 简而言之,“田无四只角”是吴语方言,理解方言,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在吴语中,‘蹩十’指一无所有或很差”,即是具体的语境。 这种具体而微的方言研究,是学术问题,学术问题就得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如首先是追根溯源,查找基础文献。于“田无四只角”而言,《松江方言志》《写不出的上海话》《高产稳产的辩证法》等是学术规范中的基础文献,徐公孰绕圈子引用的《孟子》《拾穗记》等,不是基础文献。这种奇思妙想式的研究手法,学界有个特定的称谓,叫野狐禅,是所有民科惯用的方法,最容易迷惑学术小白。 当然,论坛不是学术圈,各位所说,多是随心所欲,图个有趣好玩而已,要求不能也不必太高。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坛友,热衷谈论学术问题而又鲜少学术规范,而且叫好者众,忍不住说上几句。 请将闲扯归于闲扯,让学术归于学术。
乱七八糟,重新排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