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王
中国人的心眼,称呼一个人的名,字,号,分别都代表了不同的心理。比方说,有人对着身居高位的曹丞相喊一声阿瞒,你瞬间就能感受到曹丞相释放出来的不满,无奈与愤怒。
春秋时期,大大小小封国无数。各国国君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公侯伯子男依次不等。公爵只封给了极个别的国家,比方说商朝后裔受封的宋国。其他齐鲁晋郑秦等,侯伯不等。至于身处南蛮之地的荆楚,更是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子爵头衔。
在古书里面,对于这些国君的称呼,就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心情好,要誉奖谁的时候,一溜某某公丢过去,齐桓晋文之类。要表示鞭笞斥责,就成了齐侯郑伯了。
后来,有了皇帝,也有了王爵。每一位皇帝继位以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册封自己的弟弟为王。等到他自己的儿快成年的时候,再封他的儿子为王。至于封异姓为王,那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最后总免不了是要削藩的。
翻开各朝代的皇帝名单,在一堆年号谥号庙号里面会参杂着一些异类。某某王,或者某某公,他们曾经坐过皇帝的位置,最后却被人撸下来了。所以,人们只能用他们的封号来称呼他们,比方说,西汉霍光本来想册立昌邑王刘贺为弟,结果没几天就把他拉下来,送回昌邑去了。
后来还曾经出现过一些这样的例子。曹魏时期的齐王曹芳,做了皇帝然后被撸。高贵乡公曹髦,大声喊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着自己的人马准备去找司马拼命,结果在街上被自己的属下刺杀。
许多年以后,有人对着西晋皇朝的重臣贾充大吼,高贵乡公何在?
这个名单上的人还有几位。完颜亮,金朝那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一心想要荡平南宋,结果却是葬身于长江岸边。他死后被废为海陵炀王,后来干脆被废为庶人。
他们大明也有这样的事情的啊。老朱满心把天下交给了他的好孙子朱允炆,结果没几年朱家内讧,做叔叔的朱棣夺了侄儿的江山。然后,朱棣把建文帝存在的痕迹都抹掉了。比方说,建文三年被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朱棣以乃父朱元璋的继承人自居。朱元璋被称作太祖高皇帝,这是历朝开国皇帝谥号庙号的标配。朱棣则被称作太宗文皇帝,这是历代第二任皇帝的标配。结果,若干年之后,有人把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这个,不知道朱棣本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朝皇帝一代一代传下去,到了武宗正德皇帝这里绝了嗣。正德皇帝没有儿子,人们只好找来了他叔叔家的儿子,他的叔伯兄弟朱厚熜来继位。因为谱系发生了变迁,所以,朱厚熜已经提前预订了一个世宗的庙号。
这位嘉靖皇帝特别能折腾。把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把他父亲兴献王的牌位摆进太庙,跟大臣们没完没了地争斗,到差点被一群宫女给勒死,关于嘉靖皇帝的故事,可以说几天都说不完。
嘉靖梦想长命百岁,所以迟迟不肯确立儿子裕王的储君之位。即便大家都认为,这个天下早晚都是裕王的。我不给你,你不能抢。
后来,裕王真的做了大明的皇帝。这就是默默无闻的明穆宗隆庆皇帝。他前面是他老子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他后面是他儿子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夹在这两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间,明穆宗不为大家所熟知,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没有做皇帝之前,我们可以叫他裕王。他做了皇帝,那可是正经八百的皇帝,我们就得喊他穆宗或者隆庆帝。你一口一个裕王地喊着,到底什么鬼?我只能说,你们是大明王朝1566看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