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堂吉诃德的前车之鉴,如今的许多文化人已没有再为自己立贞节牌坊的心思,而是直接赤裸上阵,宣布自己加入钢管舞阵营。他们积极地和市场通电,目的当然是为了摆脱自身的穷酸形象。而那些对理想还抱有天真想法的文化人,则继续承受着失眠和掉发的焦虑,承受着怀疑和挖苦的恐吓,这无疑让人感到难堪,但是他们旋即发明出一种自虐精神,用不着外界施加压力,自己就想方设法挖苦自己。于是本来带有悲壮色彩的自残行为,演变出各式各样的喜剧。他们终究需要证明自己的可爱,他们终究需要一场完美的妥协。
著名的犹太小老头伍迪·艾伦无疑是自虐翘楚,他毕生的精力都在致力于挖苦各种各样的文化人,当然也包括他自己。1994年出品的《子弹横飞百老汇》可谓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糅合了多种类型的荒诞电影里,自命不凡的戏剧导演兼编剧大卫,饕餮不止的男一号沃尔纳,徐娘半老的女一号海伦,卖弄风骚的小艺人奥莉,无一不遭受伍迪式的嘲弄和挖苦。而杀人如麻的黑帮保镖奇斯,这个对结构技巧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却反而成为戏剧获得成功的最大功臣。伍迪艾伦无疑是狡猾的,他通过这种自嘲和反讽成功地拉近了电影和观众的距离。影片结尾,大卫终于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是艺术家,伍迪似乎颇为希望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所谓艺术家的艺术,不过徒有其名。进而你完全可以不必把他的电影当回事。这种否定中的否定,成就了伍迪的颠覆意义。伍迪还有一部亲自上阵的类似电影,名字叫《好莱坞结局》,同样是拿自己开涮,不过显然没有《子弹横飞》好玩,因为不够热闹。
被誉为疯子天才的好莱坞编剧查理·考夫曼在《傀儡人生》里充满想象力的隐喻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天分,由他编剧的《改编剧本》则要多出几分对现实的沮丧。他让男主角的身份同样是编剧,同样名叫查理·考夫曼,这大概是对自身状态的无奈调侃。在电影中,查理对自己绝望透顶,不敢面对爱情,无法与人沟通,生活麻木无趣,灵感几近枯竭,而他的孪生兄弟唐纳却风生水起,写出的剧本一炮走红,查理是不屑于写类似剧本的,他认为唐纳在粗制滥造。然而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大家更喜欢粗制滥造。这让他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电影的上半段呈现的是一个无比凌乱,压抑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方向,找不到出路的世界。完全有理由相信,编剧本人在写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痛苦经验融入其中。如果故事一直如此进行,倒也不失为平淡中的深刻,不过观众肯定不买账,因为观众需要的是刺激,是煽情,是奇迹。所幸在结尾的跟踪过程中,终于有了偷情,有了意外,有了谋杀,满足了观众需求,查理也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剧本。而对于查理本人来说,完成原本可以虚构的剧本却需要通过现实中的意外来决定,这代价无疑过于高昂,无疑是最大的嘲弄。他的孪生兄弟已经在这次意外中丧生,不会再为他的第二次意外埋单了。戏内的查理·考夫曼境况是悲凉的,而戏外的查理·考夫曼却玩世不恭地耸耸肩:你们需要刺激,你看,我帮你们完成了愿望。
独立制作人科恩兄弟的电影一直充满着对暴力的赞美。《巴顿·芬克》的主角巴顿是一位怯懦内向的编剧,就更需要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了。巴顿一直自诩要为普罗大众写作,但是没人认可他的理论,电影老板对他的要求很简单:你能让我们开怀大笑泪如雨下喜极高歌吗?只要会一样就行了。巴顿的灵魂是打算反抗的,可是身体却是软弱的,因为他的虚荣心。这就让他成了矛盾综合体,他急于逃避,却无法逃避。因此只有寄托于虚构中的世界。在想象中,他虚构出一个人物查理,这个人物充当了他的灵魂发言人。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查理的表现从来都是无比神勇果敢的,通过查理,巴顿获得了一种自我安慰。查理告诉他,我就在隔壁,有需要随时找我,电影的潜台词大概正是如此:灵魂不在你身边,而在隔壁。
灵魂和身体如何统一,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曾经看过一句话: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看清现实。这对于大多人来说,好像是痴人说梦。不过人类最大的长处是,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自我安慰的技巧。
作于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