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知读书有两种路线。
伊川先生曰:“《六经》浩淼,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这个学习次第跟现在的教育方式差不多,先是师父领进门儿,再修行靠个人:老师讲明文章大旨,学生自己充实基架。这过程是❶对话进学,主要方法是修辞与逻辑辩论。
它在时间上分先后次序,在主体上分师生宾主。如果以老师为主,自己为宾而不积极努力用功,即便老师再高明,也就春风不过驴耳。所以伊川先生又说:“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今之学者读书,往往从某甲的口,传到某乙的耳,再经过某乙的嘴,传到某丙某丁的耳……只在口耳之间空转。
另一条不同的路线看古之学者,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爲得也。”这条路线是❷用心涵养。用心涵养的良方是:浸—>润—>释—>得。
❶对话进学
❷用心涵养
在这两种不同的读书路线里,心各有不同的形状。
❶对话进学。很多人止于口耳相传,只从逻辑上推敲词义,用不上多少心,他们的心都很窄。只有心够宽,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会花上比较多的时间,即有所用心。当今开口逻辑来闭口逻辑去徒求词句意义的,基本上心窄,甚至无心。
❷用心涵养。“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爲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很多人瞧不起,人家却慎思笃行,总不离日常微末之事,故能涵养性情。他们的心很细,很深。“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原地”,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他们的心很浅,很粗。
总起来说:
心宽,则平。
心细,则明。
心深,则静。
观音菩萨手上托一个杨柳净瓶,宽,细,深,隐喻佛家之心,与儒家之心无异。所异者,儒家此心不离日常,菩萨之瓶不常在身,菩萨净瓶不在身边时就粗心鄙意,经常疏忽遗忘一个宠物下凡,作妖阻碍唐僧西天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