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1-29 18:20 编辑
看见讨论一则视频,“被资助上了四年大学的女子要求资助人继续资助其去国外”。有人在责备女子不要脸,也有人在质疑视频真假。自媒体时代,这类扯眼球或者打广告的摆拍确实太多,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假的吧”,但我没有真凭实据,只能用了猜测语气。
庄主就说了:作者的努力,是要告诉世人“一个故事”,真与假,不要去和啥做DNA比对。他还举例说,它们和“大片儿”不是同类吗?
初听,还貌似挺有道理的。再想想,其实不尽相同。
小说,电影,电视剧,其出场方式就已经告诉人们:本故事纯属虚构。
小视频呢?若非明示,就需要人们甄别。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真真假假,要怎么甄别?
便又有人说了:独立思考,有所收获,不人云亦云即可。
账是这么算的吗?真是这么简单的吗?
事实是什么?真相在哪里?是不是每个人,或者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基本的甄别能力?
设若只是日常小事儿,真不真,假不假的无妨,一笑了之则可。涉及意识形态、价值观,甚至是社会层面了呢?
我所了解的情况恰好是,很多负面假信息因甄别不了,引人入歧途的比比皆是。这也是我越来越厌憎各类“是非”小视频的缘由——美景、音乐、欢乐剧不在此列。
就以开篇提及的这个小视频为例。大数据时代,为扯眼球、博流量,炮制太多“忘恩负义”、“道德绑架”案例出来,不明真相的民众看得多了,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要达到什么舆论效果?“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礼崩乐坏”?
我为嘛如此反感?
一来是因为前几天妃儿提及,她家的老人学会了抖音,忽而情绪来了抒发“孤零”之幽怨——设若不了解她家老人奉养情况的,以此为据喷子女不孝,让妃儿姊妹如此自处?妃儿提及的不是个案,我所知晓的还有其他。一时“兴之所至”,片面言论,导致恶果的情况。
二来这类“摆拍的假视频”在我母女关系中,也或多或少制造了相处障碍。
老人家到了这个年龄,最担心的是被子女嫌弃。大数据时代导致她的手机动辄刷出类似视频,沉浸其间便难免受了影响,但凡有个什么便疑神疑鬼,甚至草木皆兵。有时候故意刺激人,讲些类似谁家子女又把老人撵了啊,哪家老人又被嫌弃了啊,甚至找茬怼人说老了没用了,连累你们了是吧?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还无可奈何。
花了多少时间,陪了多少小心,才让这个刁蛮又固执的老人渐渐相信:“家有老是个宝”是真的;现代社会不奉养老人的很少;抖音视频多是骗流量骗同情心的。
但,偶尔的偶尔情绪来了就又瞪眼不高兴,拿某些短视频内容来对号入座,仿佛人家的结局下一秒就是她的下场,真是怄得人五脏六腑都疼了。
除了扯眼球骗流量需要,请问,这类摆拍视频有什么存在价值?是了,大片也需要流量——票房,可人家与观众是愿打愿挨的关系。跟这类“摆拍视频”以噱头、欺骗手段来搏流量有本质区别不是吗?可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那点同情、悲悯,那点愤怒、慷慨,那点暴走、呼号……真心喂了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