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的始熊猫,是一种纯正的肉食动物。
不断适合生存环境的需要,这个物种的食性有了改变——你可以这么理解:一部分变异出来的后代品种竟然能够消化竹子了。当然竹子并不是它主要的食物。
但,恰恰是这类在森林边缘过着捕猎小型动物生活,又兼职啃食某些竹子的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向高海拔的竹林迁徙——那里的食肉天敌相对较少,能确保更好生存,它们在竹林生态系统中几乎算居于食物链最顶端。
又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演化,这个物种不断变异,并遗传这个适应性,适应竹林生态环境、终究成为后来的大熊猫: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懒洋洋以竹子为食,偶尔的偶尔饥饿难耐,附近又恰好有小型动物的时候,依然还是会扑杀吃掉。
因此,大熊猫虽然看起来萌萌哒,被美誉为”国宝“,实际上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人畜无害,它的牙齿和消化道与其他食肉的熊科动物相比没有多少本质区别,依旧是有攻击性食肉动物的特点。
这,也是生物课比较为难的,得纠正孩子们在分类学方面的误解:
譬如,猫猫、狗是属于肉食类的,所谓杂食是驯化的结果,其实不算本性。而熊猫呢,严格意义算肉食类的动物,但适应环境需要,成了杂食类的——动物园啃竹子的大熊猫,也是要定期喂肉的。
那么,问题来了:从肉食到杂食,算退化,还是进化?说退化吧,人家是适应环境的需要。既然适者生存了,怎么算“退化”呢?
说进化吧,它的交配、怀孕和产仔都很困难,若非人类介入强行保护,估计早灭绝完了。怎么就单单进化了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