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2-13 00:01 编辑
题目源自劝学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它还暗含另一个词:千钟粟。
黄金屋:富丽的堂屋。
千钟粟:优厚的官俸。
颜如玉: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
翻译过来,就是士子们(旧时)只要刻苦攻读,“学而优则仕”,富贵华屋美人都可获得。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曾有提及:“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但《儒》仅仅是提及,以“古语道得好”引出来的。原句的真正来源是北宋赵恒七言律诗《励学篇》,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译文:富裕的家庭不需要买肥沃的土地,读书就可以获得许多粮食。安家不用建造高楼,读书便可以获得富贵荣华。出门不要后悔没有随从跟,读书可以使人获得车马跟随。娶妻不要后悔没有优秀的媒人来介绍,读书可便人获得美貌佳人。男儿想要实现自己的平生志愿,需努力勤学读书。
每一联的前半句合起来,道尽了寒门才子的心酸事,再以后半句的四个“书中自有”作为慰藉。说画饼也好,说执念也罢,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足见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之祈愿。
然,其适用范围有待商榷。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自不必说。毕竟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并不把“功利外显”作为贬义词。
岑参(唐)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辛弃疾(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如此等等都可窥见。
《水浒》更是诸多刻画,比如青面兽杨志满心是“封妻荫子”的人生目标,再如宋江将“忠君”思想刻入骨髓,指望通过招安换来“光宗耀祖”。
时代发展到当下,有些场景早就变了,“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富贵功名”等说辞,统统都过了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多会摒弃“功利”的层面,引导孩子们的境界和格局。比如,实现自我理想和人生价值,对社会有所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话说得好”,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却不可再诉诸笔端落人口实,否则在作文的立意方面容易吃大亏。
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都说“人人平等”了,如此三、六、九等的划分,能用不?
同样道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庸俗,且功利,能用不?读书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自我提升修身养性么?岂不闻,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信邪是吧?要不,你试试将“黄金屋、“颜如玉”这类明显的败笔添上去,看阅卷老师敢不敢给你最低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