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开始看春晚了。
从2005年除夕夜追看《武林外传》大结局开始,打破从小到大N年不变的节目单,已经若干年不怎么看春晚了。
网络的全面普及和丰富的资源,让我们得以有更多从容自由的娱乐选择:刷电影,玩游戏,而一成不变的春晚,显得如此因循守旧及审美疲劳。甚至出现吐槽春晚即风尚的腔调,好像看了春晚,有多广场舞大妈似的。
有几年节目确实拉跨,但更多是人们对一个众口难调的年夜饭期望值过高造就的心理落差。许多问题出在自身:平素太多唾手可得之美味佳肴,谁还惦记一年才上一桌的年夜饭呢。
但是前年除夕夜晚八点,我准点坐在电视机前,一面瓜子糖果茶水摆满茶几,一面热气腾腾地追节目。不仅如此,小年扫尘,买年宵花贴春联,12点放鞭炮包守岁饺子,饺子里还放了一枚钱币,,,流程一个没少。
起初有些犹豫,要不要费劲巴拉和面剁馅兴师动众操练呢。You know,美团是如此滴强大,,,外加那几天又有点疲惫,转念想了想,还是撸袖子开干了。
与从前心不甘情不愿被动走流程不同的是,隐隐有接过传统接力棒的责任感。我的父辈们都老了,而下一代的娃娃和曾经的我们一样,对繁文缛节不以为意。做为中间的衔接者,无需刻意强求,油然而生将习俗传承下去的使命感。
人类的基因密码就是如此神奇。又比如无论曾经多有事业心的人,年迈后就会滋生疼爱幼崽的天性,于是爷爷奶奶照看孙辈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更何况,随着年龄和阅历增加,对许多艺术形式有了虽然浅表、但不是完全无感的情绪,能够有兴致欣赏平时不怎么涉足的领域。比如舞蹈《只此青绿》,一出场立刻被吸引,恰恰之前读过一篇有关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只属于少年》文章,随着悠扬的音乐,沉醉于唯美别致的古风中,领略宋人澄静清冽的审美。
春晚是周全所有的年夜饭,想留住食客们的心,差不多得拿出各个领域的最高水准。悠悠达达看下去,忽略一些庸常任务性画面,总能遇到会心一笑的惊喜。
而且,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这是除夕守岁的慢时光,承载着过往的回忆,又延续了亲情的滋味,这就是中国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