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丁小糖 于 2024-6-13 08:37 编辑
[照片] 这是一张张爱玲的经典照片,不年轻也不很老,正是风华绝代的年纪,微扬的嘴角,洞悉一切的眼神,冷峻而略带微笑的面容,即使过了近一个世纪也不曾过时的发型与妆容,精致的旗袍,包裹着一颗怎样波澜壮阔的内心!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民国女子,写尽了人间悲欢,写尽了人情冷暖,写尽了世事苍凉……
[身世] 众所周知,张爱玲出身名门,身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一个生长在旧时大家庭的早熟女子,在成长的岁月里跟后母的种种恩怨,还有那一场逃离,在心灵上早已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特立独行的姑姑,在她生活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亦师亦友,也许经历的种种,也都在若干年后她的作品里带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爱情] 高傲的张爱玲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胡兰成,即使那时他早已二度为人夫,但她愿意,愿意为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因为一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让他们相识、相知、相爱。我一直觉得张爱玲是没有政治观念的,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文字的才华,不可否认的是胡兰成的确才华横溢,文人和文人的惺惺相惜,才是这段婚姻的成就的主要的诱因。读过多遍《色戒》,很多人诧异王佳芝在关键时候放走了易先生,自己选择了死亡,我想李安是懂张爱玲的,小说寥寥几万字,什么都没有交代,却又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带着几十个深意,李安的电影里更加全面与丰满,王佳芝的家庭缺少温暖,缺少爱,那一枚至关重要的“鸽子蛋”,在王的眼里就是满满的爱,宁可放弃生命也要的爱情。
[婚姻] 所以,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对胡兰成才华的崇拜蒙蔽了他身上的一切,以至于她一直在容忍他的过错,更可以没有任何法律形式,只有一纸婚书,只要好友炎樱作证,写下了流转至今的婚约誓言“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才女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日本战败胡兰成逃亡的途中也不忘跟护士小周花前月下,张知道后默默容忍,后来的范秀美,温州之行的落寞,注定了这一场婚姻终将落幕。她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果真是凋零了,在张与胡热恋时期,正是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离开胡之后,很少有作品问世。
这一段婚姻里,张爱玲再后来只字未提,从未写过一个字,只有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民国女子》里提到过,这一段旷世恋情画上了句号,我想,在那样的一段岁月里,他们是爱过彼此的,也想过“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究竟孰是孰非,谁更爱谁多一些,已经不重要了,前几年出版颇为有争议的《小团圆》,应该是张爱玲最好的人生写照。
[远离] 抗战胜利,张爱玲作为知名的女作家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她依然优雅的穿着旗袍,会场里的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这是新中国的天下,人家都是革命的装扮,只有她这样不入流,她隐隐的感觉到,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适合她了。张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的作品大多以上海、香港为背景,写的都是封建礼教下的男女情感,为了适应新社会,张唯一的一部政治向上的作品《小艾》出版,她自己却很不满意,大的环境无法改变,那一年她以完成香港未完的学业为名,绕道去了美国,从此,再未踏上家乡的土地,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她不是去了美国,那么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她将是怎样的光景!她是属于文学的,跟政治风马牛不相及,这也是她的悲哀。
[再嫁] 美国的生活,让她认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赖雅,也许是生活上的孤寂,也许是经济上的问题,三十六岁的张爱玲嫁给六十五的赖雅,这一段持续了十一年的婚姻,也许有爱情,也许是相互取暖,年老的赖雅一次次的生病,折磨着张爱玲的耐性,为了给赖雅治病,张夜以继日的工作,可是,在美国她的作品无人问津,生活窘迫,居无定所,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她又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或许这就是她对自己人生与婚姻的一种回答,是对她与赖雅的爱所作出的注释吧。
[离世] 一九九五年在洛杉矶的一个公寓,张爱玲孤独离世,一代才女,香消玉损。写尽了人间爱恨情仇,写尽了痴男怨女情感的作家离去了,晚年的张爱玲有没有想过上海的那个家,还有一母所生的弟弟,还有……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了,剩下的只是当代小资男女对她作品的崇拜,对她爱情、婚姻、身世的再度探讨热潮,张爱玲一直是一个话题,在我们的生活里,她--不曾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