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郡王载漪是光绪皇帝的本家哥哥。每天,他望着紫禁城,急不可待地想着,皇帝到底哪天才能驾崩啊。
端郡王载漪跟光绪都是道光皇帝的孙子。他们的血统非常接近。在同治皇帝跟光绪皇帝都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有儿子的载漪就看到了一点点机会。同治皇帝去世之后,他的堂弟光绪继位。光绪一直都没有子嗣,于是,掌权的慈禧太后选择了载漪的儿子溥㑺,准备过继给同治皇帝做为他的儿子,以便将来继承帝位。
这样的设计,让光绪皇帝情何以堪?
嗯,因为大家都知道,太后已经跟光绪皇帝决裂了。所以,如果溥㑺顺利继位的话,光绪皇帝就会绝后了。
可是,那个时候光绪只有二十多岁,你要说他会很快死于非命,这不太科学啊。眼看着焦急的等待没有尽头,端王开始打起了别的算盘。他开始在太后耳边吹风,您看,要不要废了今上?
太后还在犹豫不决。朝廷要行废立的传闻已经开始闹到满天飞了。民间各种议论纷纷,就连各国的使节都对此表示了密切的关切。各国普遍对皇帝报持同情的态度。想想看,一个老年人,跟一个青年对峙,人们习惯性地会支持跟同情这个年轻人的吧?
在这种情况下,太后只好暂时搁置了废立的打算。这让端王大发雷霆。他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大清国的事跟你们有什么相干,这帮老毛子都该死。
于是,端王招抚了在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拳民,让他们进京去对付外国人。随后,拳民跟清军开始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以及西什库教堂。
对于使馆区的围攻持续了多久?答案是,我没数过。只不过看过一部米国老电影,名字叫北京55天,记述的是那个时候的事情。这也是我们难得一见的看到有关庚子事变的影视剧。在看完那个电影之后,我要说的话,你们不需要花费两个半小时时间去看这个片子了。就这样。
端王的想法很单纯,杀光洋人泄愤。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在帝都对洋人的围观迟迟没有效果,有说法清朝官方有些人在这里面拖了后腿,那边,好几个国家的军队打进来了。他们从天津登陆,一路向帝都杀了过来。
有说法是清朝官方接到了电报要求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这触碰到了太后的底线。太后觉得,皇帝掌权之后,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她不惜对十一个国家宣战。
只不过,有人考证说,所谓的电报,是有人伪造出来的。这个事情见仁见智,大家相对无言。很快,外国兵就打到了帝都。太后一看苗头不对,赶紧跑路。
几十年前,她跟着皇帝跑过一次。那个时候英法联军打进帝都,咸丰皇帝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再也没有回到帝都。现在,已经成为了太后的她,带着皇帝又跑了。她是绝对不可能把光绪留在京城的。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外国人会拿皇帝做什么文章。如果他们扶持他掌握大权,她这个太后就彻底没戏可唱了。
还有端王,野心勃勃的端王,以及他的儿子大阿哥,也都被带走了。只要是皇室近支,就有可能被拉去做傀儡。所以,无论她走到,跑到哪儿,都得把他们紧紧绑在自己身边。
战事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打不动了。帝都沦陷,满清方面开始寻求议和。既然打败了,就得接受对方的条件。割地,没有割地,赔款,大大的赔款。后来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朝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注释:满清退位之后,民国官方承认了所有条约,继续向各国进行赔偿,直到一战结束之后,才有废除(对德奥俄等国)条约以及各种减免的操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惩治战犯。端王有幸在这个名单上名列前茅。跟他同列的一批保守派大臣被处死了,端王身为皇室贵胄免于一死,不过流放是免不了的。于是,端王被发配新疆伊犁去了。他心心念念的儿子溥㑺上位的图谋,也宣布破灭。
后来,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溥仪。于是,在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前后脚去世之后,溥仪被过继给了,同治跟光绪皇帝,两个人为嗣子,名曰兼祧。嗯,这样的操作,明显比大阿哥溥㑺入继同治帝更合理。
现在,我总算是明白为什么人们普遍反对大阿哥溥㑺上位了。你这样搞得光绪皇帝绝了后,这得是多恨他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