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灵典之爱 于 2024-2-28 17:30 编辑
第二章 奇缘
张智的媳妇 , 也是张智的 25 岁的童养媳杨敏在为他守灵的晚上,抱着五岁大的儿子张德欲哭无泪!也就在那一晚,杨敏为了不让儿子因自己改嫁受委屈,她下定决心不再改嫁,要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
25 岁的年轻妈妈就如此向悲惨的命运开战了!当然不是拿着张智那根烟枪,她默默地把它放在仙逝的张智简陋的破木棺材里,让他永远做如此的快乐“神仙”!
说起来,张智和杨敏能相遇相知并结婚生子也算是一段奇缘。
杨敏出生在河南省方城县东北的独树镇北 10 公里的一个叫杨家寨的山村,这个山村在小顶山(又名方城山、北武当山)山脚下,小顶是以大顶(武当山)而言,素有南大顶北小顶之称,都以道教而闻名。
小顶山海拔 716.8 米,居伏牛山最东端,西望伏牛,莽莽苍苍,南眺桐柏,若隐若现,晨观日出,暮看云海,山势雄浑,峰险洞幽,怪石突兀,群山拱之,美不胜收,是自古以来的观光旅游的道教胜地。
相传,道教仙翁黄石公在此传兵书与张良,故小顶山又称黄007 第二章 奇缘石山。山上庙观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至明代最盛,形成七宫二观,二庵十七殿,二桥四堂庙,五洞一街,三道天门的庞大道教建筑群。
每逢阴历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古刹大会,远近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还有一个更古老的神话传说,祖师欲找名山修行,一日到裕州境内见路旁一座山,虽不甚高但也雄伟,便上山静坐修炼。
三五年过去了,祖师有些烦闷,便起身向山下走去,刚到山腰,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正坐在一坑清水旁抱着一根碗口粗的铁棍在石上磨。
祖师问她磨作何用,老人答磨作绣花针,祖师替她着急:“这么粗,何时才能磨成?”
老婆婆说:“铁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祖师顿受感悟,急回山修炼,一直炼到脚趾缝里长出茅草,头上垒起鸟窝。
一天,一个面似桃花的姑娘拿着两个鲜桃,来到他跟前挑逗他!他不为所动,继续闭目修炼,那女子上前动手动脚,祖师大怒,两只脚“通通”跺了两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就要塌下去!
祖师忙喊:“快顶着,顶着 !”
原来磨针老婆和送桃女子,都是南海老姆前来点化祖师,见他心诚志坚,便把周围山赶过来,顶住了正要塌下去的山,祖师得道后又搬到大顶山去,此山就被称为小顶山。
杨敏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山民,他们俩都信仰道教。杨敏的父亲叫杨益,中等个,脸色略黑,虎背熊腰,十分强壮,除了耕种二亩多山田,还擅长土木活儿。杨益经常到小顶山上的道观做义工,无偿帮助道观修修补补,有时候秋收了,也会捐一些粮食给道士们。
因为杨益为人厚道真诚,李前义道长很喜欢他,李道长经常让杨益到他的办公室喝茶聊天。
1930年,方城县闹起了严重的饥荒,杨益一家已经断粮了近三个月了,李前义道长派人用道观已经很少的粮食维系着杨益和他妻子(杨益父母已去世,无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四个孩子。
眼看着道观也要弹尽粮绝,李前义道长吩咐道士们下山自谋生路,他自己凭借剩下不多的粮食守护道观。
杨益听下山的道士们说了这个事儿,他心生愧疚,觉得对不住李道长,原来李前义道长在这么困顿中还在接济自己一家人。
当天晚上,杨益就失眠了,苦思冥想怎么度过这一刧,想来想去自己也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一家人暂时当乞丐以期度过难关了!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呢?杨益想去向李道长讨个指教。
第二天一大早,杨益带着大女儿杨敏上道观,一进李前义道长的门儿,李道长马上就从座位上站起来了!他直盯盯地端详着杨敏,8 岁的杨敏眉清目秀、秀丽端庄、文静内向、淡定从容、骨骼清奇,天生拥有强大的气场。李前义道长端详杨敏足足五六分钟,杨敏大大方方地看着有些失态的道长,旁边站着的杨益也被李道长的异常举动惊呆了!
李前义道长看着杨敏突然大笑起来!
李道长扯开洪亮的嗓门儿对杨敏说:“我咋说早上在山顶看到一片紫云东来,原来是你大驾光临了呀!”
李道长跟杨益聊了一会天,就对杨益说,你女儿将有一段奇缘,你带着她向西南方向去。
杨益告别了李道长就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向西南方向沿路乞讨,后来到了位于方城县西南方向的邓县。
有一天,杨敏父母带着孩子们要饭到张智家,张智的父母看到这一家太可怜,有心照顾,尤其看中了长得眉清目秀、秀丽端庄、文静内向的杨敏,他们表示愿意收留她,并承诺等她长大了让她嫁给他们的长子张智——也就是收了杨敏当童养媳。
杨敏的父母是一百个同意,想着女儿有这么个大户人家收养已经很幸运了,更何况女儿还要在长大后当张家的大儿媳妇自然非常高兴。
在林扒镇东南 5 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吴岗村。张智的母亲就是吴岗村一家大户人家的女儿,也就是张智的外婆家。
安葬完丈夫,杨敏就带着儿子投靠到吴岗村。
杨敏给吴家纺衣织布、洗碗扫地,维持家计。一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因为吴家是大地主,但杨敏是童养媳,是穷苦人出身,所以村支书就找她谈,说,如果想继续跟吴家一起生活,成分会划成地主,如果从吴家分开,成分是贫农。
杨敏选择与吴家分开,分得了吴家的一间旧房,村里也分给了她二亩多地。
因为当时粮食产量都很低,杨敏种的二亩地,收成勉强够娘俩吃。太穷,养不起牛,没法耕种,杨敏就给有牛的人家织布,然后借牛耕地。
作为童养媳的她,旧社会都是要传承裹足的封建“美德”,就这样一个三寸金莲的小脚小女人毅然像壮年男子一样扶犁策牛耕田。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杨敏为了避免别人闲言碎语,从来不请村里的壮年男子帮忙,独自默默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
林扒镇这个地方,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棉花和玉米。每逢六月份麦子熟了的季节,杨敏就带着七八岁的张德在烈日炎炎下挥汗如雨地挥动着伟大的传承千年的收割工具——镰刀,一刀一刀割麦子。收割完麦子就用拉车一车一车往家里拉。
这孤儿寡母的,七岁的小孩背着一根绳子在前面拉,年轻的母亲在后面拉着车。一到上坡路段,母子俩就使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
艰辛的岁月把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伟大的善良勤劳和坚毅精神”写在了杨敏年轻的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