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还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家长在讨论各种鸡学习:让孩子早学、多学、课外学,拼竞赛,竞争小升初择校,通过竞赛走高考......,大家讨论的不亦乐乎。我看着,心中只想问一句:那你们知道鸡学习失败的概率是多大吗?又知道失败的后果吗?
我先说概率。在北京,教育先进城区有4个:东城、西城、海淀、朝阳。这4个城区在2023年的中考生是:48770人。按照每个区有6个顶级初中算,也就是24个顶级的有资格说自己能培养竞赛生的学校。但是呢,北京小学生上初中的政策是:随即派位,就近分配。这两项措施是不凭学习的。小升初择校在明面时禁止的,就算学校敢搞,也不敢大规模的搞,没有哪个小学敢把小升初的名额加到50人以上吧?我们就按照每个学校招50个小升初优秀名额来算,24所重点初中不过在招1200人。那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小升初择校竞争上重点初中的概率是:2.4%。这还是北京!教育资源有绝对优势的地方,放到其他地方,这个概率恐怕还到不了这个。
换句话讲,拼小升初择校竞争的学生越多,失败概率越高。如果北京4城区所有学生去拼小升初择校,97.6%的孩子去拼小升初会失败。在今天,从北京的情况看,不至于到全民一起拼小升初,但是50%以上绝对是有的。那么50%的竞争小升初的孩子会徒劳无功,接受失败。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失败的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会有一个共性,失败就等于吃老本。
一个孩子早学、多学,学习维度肯定是高于学校正规教育的,当一个孩子在高维度学习中无法再进步时,就是高维度学习的失败。到了这时候,孩子的学习因为高于学校维度,在学校的考试中依旧有优势。这就是很多家长不怕孩子鸡学习失败的原因。他们觉得即便是没搞定竞赛,没搞定小升初,我孩子的起步高度还是有优势,在学校的学习依旧领先,也是没白学。实则不然,这种领先是暂时的。孩子为什么在高维度学习中慢慢的停滞不前?也许是他资质差跟不上人家的学习节奏,也许他没好好学习,但是有一点共性:孩子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内驱力,只是被动地应付差事。用这种态度,学校的学习也走不远。所以,今天的学校出现了:二年级现象、三年级现象、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每个年级都让很多学生掉队,家长们每一年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很多感觉小升初竞争无望的家长,直接又改了弯道超车的教育理念,那早这样想,何必从小把孩子折腾到讨厌学习呢?
再说说鸡学习成功的竞赛生在学习上真的有多大优势吗?还有要用数据做分析。高一期末区统考,儿子的数学成绩全区排名272名,全区8000多人,成绩肯定不如能拿名次的高级竞赛生,但是未必低于所有坚持到高中的竞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