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添香 道过赞善庵
查看: 12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过赞善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2-24 10:4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夕阳时分万山金,春绿草覆埋路径。
一片丛竹杂松影,映窗好似娑婆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2-24 10: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原文。道过赞善庵

萨都剌〔元代〕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2-24 10: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渐沉,路上行人也逐渐稀少,绿色的苔藓铺满小路,竟让人一时之间辨认不出路在哪儿。
山间的微风吹拂,那千万竿修长的竹子与几株松树随风摇曳,树影婆娑,杂乱交错;映在窗户上,就像是天上的云彩来回飘动。

注释
道过:路过。
苔茵:苍苔和青草。
修竹:长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2-24 10: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创作背景
  此诗又名《过赞善庵》,约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左右,即萨都剌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期间。“赞善庵”,萨龙光认为指镇江焦山寺内的赞善阁,但不知道是否确切。这是一首写景七绝,诗人路过赞善庵,有感而作此诗。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2-24 10: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赏析

  前两句摄入诗中的片断是傍晚赞善庵的景色。傍晚时分,夕阳西沉,白日里热闹的赞善庵,来进香或者赏景的游人逐渐稀少,庵里开始安静下来。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方显出山居清幽的妙处。人迹减少之后,才发现翠绿的苔藓铺满小路,让人竟然一时之间辨认不出路在哪儿。诗人走过庵里僻静的小院,路既不熟,天色又晚,只见一片绿苔遮盖了来时的小径。“绿遍”两字,一下子就描摹出赞善庵野趣横生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颇为后人所称道:在山风的吹拂下,那千万竿高大的竹子与几株松树的影子不停晃动,映在窗户上,就像是天上的云彩来回飘动。竹、松被认为是适合与僧侣、隐士相伴的气质清幽的植物。竹影、树影本是常见的事物,但把它们比喻成踪迹飘忽的云影,使得满窗的影子平添了几分飘渺的灵气,意境更为悠远,也更加空灵。以小窗为展现松影、云影变化的场所,就如一幅画,有布景,有景物,还有画框,一方小天地中变幻无穷。这个比喻新奇可赏,也表明作者胸中有丘壑,心境宁静,才会有这样的想像。

  这首小诗表现暮色中赞善庵的景色,人迹稀少,一片寂静,绿苔铺地;树影摇动,映在小窗上,成为一幅作者心目中的云影图。虽然没有惊人之语,但整首诗清丽自然,笔墨之间充满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最后一句想像出奇,使诗的意境顿时化清幽为活泼,显出山居的野趣天成,自然无尘。作者内心的安适恬静、怡然自得也寓于诗中。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2-24 10: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2-24 10: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欢迎赏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