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统考结束了,虽然成绩不知道,但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高中二年级要把全部高中的知识学完,所以高二的学习难度高,压力大。如果资质不到,很难取得好成绩。儿子的资质在他们学校,肯定算比较差的那一档。
昨天和儿子聊天时,我问他:“你现在学习压力大吗?”儿子说:“说实话,真不大!”我说:“你不是期中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吗?”儿子说:“我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中学习的领悟,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我问:“什么领悟?”他说:“就是把学习先降下来,这个是最难的,比学习本身更难。”
后来儿子给我解释了一下降下来的含义。降下来的意思是: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具体不会的东西,而不是泛泛的说哪里没学好。实际上不会不可怕,只要坚持,总能攻克,早晚可以会,对资质的要求并不特别高。然而,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具体哪里不会,看似会,但一难就做不对。这样无论聪明不聪明,练得多不多,最后水平都不会有质变。而大量的高中生不想这个问题,只是用加大练习量,反复刷题,上补课班应对,这样因为疲惫焦虑反而形成恶性循环。
可是我们反思一下,为什么是这种结果?其实问题根源在教育上。在孩子小时候,大部分中国家长对孩子学习都是考得好表扬,考得不好批评。家长对于孩子做题出错,基本都是指责,批评,即便是一起研究,搞得也更像是检讨会。家长的目的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不想再看到问题,而结果却是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一个不敢正视自己避免不了的问题的孩子,又和谈解决问题和进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