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读书(12楼一更)
查看: 830|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12楼一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1-7 16: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5-1-8 11:37 编辑

我准备看一本书,一本小说。麦家的《解密》。

我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电影不太好,甚至很不好,水平很低。

电影要是这么拍,是个人都可以当导演。

其实国产片,配得上叫电影的,不多。别看票房动辄几十亿,那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好糊弄。或者国人拿电影当娱乐,拿看电影当休闲。比如我去电影院看的电影,都不是因为电影好看,只是想跟女生一起做点什么,而又做不了什么别的,只好看个电影。

顺便说一句,我的预测:我预测中国电影业从2025年开始,将逐渐进入寒冬或者断崖式“裤衩”一下跌入低谷,就像中国的房地产。

扯远了,说看书。

我在抖音上刷到麦家,他说他第一部小说在截笔之后的十一年间被退了十七次稿。就是这部《解密》。

于是我就想看看,为什么电影那么烂?是麦家的问题还是陈思诚的问题。

我没看过麦家的小说,之前看过电视剧《暗算》,王宝强和柳云龙主演的。挺好的。

所以我觉得《解密》不应该这么烂啊。

看看就知道了。

其实我有好多年没看过小说了。

据说读书有三个阶段,第一乱读书,有什么书读什么书。第二读名著,喜欢上读书之后,自然会去读名著,第三是读历史。

这时候对小说已经没兴趣了,对历史感兴趣。

我就是这样。

好吧,我有两节晚课,马上要上课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1-7 16:28 |只看该作者
我马上要出门,回来看醉老师读书,祝腊八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1-7 17:39 |只看该作者
《解密》获了矛盾文学奖的吧?这么坎坷。。。。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1-7 18: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25-1-7 17:39
《解密》获了矛盾文学奖的吧?这么坎坷。。。。

对啊,获得茅盾文学奖,不应该那么烂啊。

我去看看,看完告诉你。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1-7 18: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25-1-7 16:28
我马上要出门,回来看醉老师读书,祝腊八快乐!

我会在这个帖子里继续写读书的感受,腊八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1-7 19:06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7 18:12
我会在这个帖子里继续写读书的感受,腊八快乐。

腊八快乐,今晚没喝点么?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1-7 20:07 |只看该作者
等看醉老师的解密。他的《人生海海》我硬是没撑过开头的环境描写,放弃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1-7 20:15 |只看该作者
早年就读过《谏太宗十思疏》,感到魏征很了不起。
前年读《资治通鉴》看到了唐代之前有个官员写给上司的一封奏疏,内容和魏征的十思疏极相似。
因为白天忙,不容易找到了,甚惜。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1-7 20:53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就忘了,我读书大多囫囵吞枣,读过就忘,只记得道理了,所以几乎啥都不懂,听大鹅说格律,才觉得要学一点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1-7 20:54 |只看该作者
重新读醉老师的文字,相当于又跟着读书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1-8 09:52 |只看该作者
怜花绣屏 发表于 2025-1-7 19:06
腊八快乐,今晚没喝点么?

喝了一点,但不是因为腊八。

腊八也是节?我以为腊八只是喝点粥,以防止下巴被冻掉,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1-8 10: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5-1-8 10:51 编辑

今天才开始读《解密》,在电脑上看的。我先试试,如果能看进去,我就买一本。

不买书,对不起作者。就像在网上看周星驰的电影,我看过周星驰所有的电影,都是在网上看的,欠了周星驰好多张电影票钱。

上午看了三节,居然看进去了。

说的是荣家的历史,从近代写到现代,荣家一个有数学天赋的女儿去剑桥读书。

小说的风格,有点近于魔幻。不是纯现实主义文学。

开篇是十九世纪,荣家老奶奶每天都做好多可怕的梦,需要解梦,解得最好的是个外国人,但仍然不能满足老奶奶,这个外国人是跟他的祖父学的,于是老奶奶派自己的孙子去欧洲(英国吧)找外国人的祖父学习解梦,虽然在孙子乘船到达英国之前老奶奶就去世了,孙子还是在英国学习了七年的数学啥的,才回国并创办了一所洋学堂。后来大清亡了,这所洋学堂改成N大学。

不过我在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却是电影的镜头。

我记得,看电影的时候,我光顾着摸小姑娘的手了,也没怎么看电影啊,看小说的时候,还是出现电影里的好多镜头。看来摸手的时候,精力还是不够集中啊。

这很不好。

不是说摸手不好,是说先看电影再读小说很不好:文学的形象思维被电影镜头固化了。

所以绝不能在读小说之前去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因为你会被电影固化,潜意识中以电影为蓝本去感受小说。

这是本末倒置的。

我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好多遍且过了好多年之后,才看到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以小说为蓝本去品评电影的得失。感觉很舒服,仿佛因为自己认真地读过原著,就获得了品评电影的资格。
这个路子是对的。

只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才有资格品评电影、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导演胡扯,以红学家的解读去诠释《红楼梦》,这样拍出来的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是红学家的《红楼梦》,红学家可有一个靠谱的么。
演员都啥啊,没一个够格演《红楼梦》的。糟蹋名著糟蹋名著。
现在说陈晓旭演的林黛玉如何经典, 殊不知当年把陈晓旭骂成啥样了。

文学的形象思维,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一千零一个林黛玉。谁也演不来。

《安娜·卡列尼娜》翻拍的还可以,翻拍名著最成功的是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的《乱世佳人》。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1-8 11:59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8 09:52
喝了一点,但不是因为腊八。

腊八也是节?我以为腊八只是喝点粥,以防止下巴被冻掉,而已。

喝酒的人,会找借口,高兴喝点,不高兴喝点,天好喝点,天不好喝点。。。所以腊八就不能错过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1-8 12:51 |只看该作者
读书是个费脑筋的活儿,木牛看电影省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1-8 21:55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8 10:34
今天才开始读《解密》,在电脑上看的。我先试试,如果能看进去,我就买一本。

不买书,对不起作者。就像 ...

也不尽然,《走出非洲》我是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好像影响不大。有句俗话,三流的小说出一流的电影,是不是反过来也成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1-9 07:59 |只看该作者
看过这本书,但是忘记内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1-9 08:00 |只看该作者
好像讲一个山里的什么厂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1-9 13:12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25-1-8 21:55
也不尽然,《走出非洲》我是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好像影响不大。有句俗话,三流的小说出一流的电影,是不是 ...

嗯,原著与电影,这件事挺复杂。

小说是文学形象,电影是声光艺术。读名著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不是谁都看得懂。读者读小说的时候所构建的形象取决于作者和读者两个人,读书的感受与读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

电影就直观了, 导演演员的二次创作取代了读小说的读者的再创造,实际上电影看到的是导演演员对原作的二次创作。观众只负责看。

很少有名著翻拍的电影,艺术价值超过原著。

原著名气越大,电影就越难拍。

电影跟小说,味道不一样,小说,读的是作家的构思、文笔和灵魂。电影,看的是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手法。

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好几部小说,八几年啊获得了六七项奥斯卡奖。是电影的典范之作。原著我没看过,很好看么?

日本电影《追捕》风靡大陆,原作却很一般,主要是导演,主演太优秀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1-12 21:03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9 13:12
嗯,原著与电影,这件事挺复杂。

小说是文学形象,电影是声光艺术。读名著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不是谁 ...

原来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几部书,难怪感觉同名小说对电影影响不大。那本书更像是散文集,写作者在非洲的生活经历,可能对女性比较有吸引力。我把原来读书与观影的感想贴这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1-13 15:19 |只看该作者
《走出非洲》——从梅丽尔到凯伦·布里克森



影片根据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不知是不是因为女主角会讲故事,150分钟看下来,整体感觉很文艺,她钟爱的书籍优雅的服饰,谦卑的胸怀,仿佛给野兽战争单调的劳作粗鲁的黑人及那片广袤的土地镀上一层微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倒叙。一位老人用旁白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很多优秀电影都采用这种表达,《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好象当事人就在你面前,令情节真实可信。

故事从一场仓促的婚姻开始。老人也就是女主角海伦,按她自己的说法,一无所长毫无梦想。成日花天酒地。要说这位生于丹麦贵族家庭的漂亮女人没有梦想其实不对,她有梦,希望当上男爵夫人。于是去往遥远的英属殖民地肯尼亚,和情人的哥哥结婚,达成梦想。
他们在肯尼亚农场种咖啡。这与婚前约定严重不符,但丈夫就是这样随心所欲的人。婚后不久把咖啡园交给毫无经验的她,自己逍遥快活去了。一战爆发,英德之间的战火烧到,丈夫参军,她冒死上前线给丈夫送马车,在军营被丈夫染上梅毒。回丹麦治愈,他们的婚姻己名存实亡。

忘不了那片美丽的土地,她又回到非洲。丹尼斯开始走进她的生活。其实在第一次前往肯尼亚结婚的火车上就遇见过他,那是一位冒险家,什么都干,狩猎,贩卖象牙,在荒山野岭给人当向导,自驾飞机寻乐。丈夫背叛,种植园生活枯燥寂寞,他象一道亮光,闪过她的天空。他送的小礼物她都读出意味深长。得知她故事讲得好,他送她一支金笔,叫她把故事写下来,那些美丽的故事成为他们日后交谈的风景。她给丈夫送马车时迷路遭遇狮子袭击,他替她解危后送她一只针南指。指南针变成她最重要的随身物品,它指引方向,也指引她要走的路。   

丈夫有新欢提出离婚后,她与丹尼斯的感情开始明朗。丹尼斯甚至把行礼搬来她家。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要求不同,女人需要安全与依靠,男人却要感觉和自由。当她提出结婚,他拒绝了。这令海伦很受伤,让他搬离。随着农场被大火烧毁,她对这片土地失去支撑。当然丹尼斯回来了,要照顾她,却很快死于飞机失事。在非洲,她奋斗过深爱过,得到了失去了,心无所念,踏上归程。                          
                                          
这无疑是部爱情片,海伦与丹尼斯的爱情在全片占很大比重。而我更在海伦的经历里看到一位女性的成长。
初到非洲,她穿着洁白的纱裙穿梭在肮脏的黑人中间,为生病的孩子处理伤口。她与酋长辩论要求孩子们读书识字。这种的善良纯真,使她美得象天使。

丈夫参军时,他们吻别。她写道:“道别真是一件奇怪的感觉,中间搀杂着羡慕,男人出去接受考验,磨练勇气,而女人接受的考验,却是磨练耐性,独自一个人,学习如何面对寂寞。”美丽的天使,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应该是一大进步。
被丈夫感染梅毒后,伤心之极。回到丹麦,回到母亲身边。这一情节令人想起《乱世佳人》里的赦思嘉。南北战争爆发后,她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故乡塔拉。一个人经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伤痛,只有家才能疗伤,仿佛一种本能。不管故乡是一片狼藉还是霞光满天,只有它能抚平游子的心。

恢复是为了再度出发,流浪的心,依恋家却不能被锁住,她又回到非洲。

女人一生,大概要谈两场恋爱才臻于成熟。第一场缘于身体的成熟缘于荷尔蒙。很多时候,你爱着的其实是你自己,自己的幻觉自己的影子。所以初恋多以失败告终。另一场恋爱缘于精神的需求。海伦与丹尼斯的爱情,当属后者。丹尼斯象一只候鸟,大多时候在外,他们在一起,也不谈及日常琐杂,只谈各自的奇怪见闻,只在精神的世界里过着与世无争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种不染尘埃的感情是不适合婚姻的,海伦提出结婚当即被丹尼斯否定。

这时他们有一段精彩对白:
丹尼斯:结。。。。。。不结婚有这么重要吗?
海伦:我会有一个属于我的人。
丹尼斯:你不会。
海伦:结婚有什么不好?
丹尼斯:你看到过成功的案例吗?
海伦:有,看过很多。很多动物都相守在一起。比如。。。。。。
丹尼斯:我会守着我的伴侣,一天一天过下去。
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过生活,不要勉强我。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帮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海伦:不是这样,你是强迫我付出代价。
丹尼斯:不,你有权选择,而且你不愿意为我牲牺。我不会因为一张纸,和你更亲近或更爱你。
海伦:为什么你的自由比我的重要?
丹尼斯:没有,我从来不干涉你的自由。
海伦:我随时可以离开,但是我需要你。
丹尼斯:你不需要,我死了你就会死吗?你不需要我,你只是搞混了,你分不清需要和占有。
海伦:我的天,你的理想世界,绝对不会有爱的存在。
丹尼斯:只有伟大的,不需要去证明的那种。

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归属就是这样,女人需要安全的依靠,男人需孤独的自由。虽然海伦在感情上不接受丹尼斯的话,却在行为上做出决定,让他搬离自己的住所。这是她精神迈向独立的一大步。需要与占有,独立与自由,他们有区别吗?或许有,或许仅仅是一种意念。海伦放了那匹野马。

农场被毁后,她跪求新任总督,把土地还给吉库犹人,她说“这块土地本来是他们的,被我们拿走了,害他们无处可去。”这里有善良存在,她是替自己的仆从吉库犹人求情,要求政府还给他们土地做房子。而作为一个身处统治阶层的人,上升到历史审视的高度,站到自己阶级的对立面为弱者争取权力,对殖民政策提出怀疑与否定,需要何等勇气与胆识。丹尼斯看到这一幕,这位生活的浪子终于回头,要照顾海伦。

被世人称颂的爱情,要么死于婚姻,要么亡于别离。赦斯嘉与白瑞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金凯与弗兰西斯卡,杰克与罗丝,哪一对不是?丹尼斯的死,保全了这段感情的完美。

生命里遇见的良人,是为帮助我们。我们只是彼此的过客,终究各有各的路要走。经过这些波折,海伦成熟了。临离开非洲,她把丹尼斯送的指南针,送给了黑人管家。就象拍卖家具前,黑人管家说的:以前出行,都是我先出发,点上一堆火,让你能够看见。这次,你先走,你一定要把火点得足够亮,我才能看到。成熟的海伦,己经有足够的能量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电影《走出非洲》,有两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凯伦和丹尼斯在野外听音乐,留声机里放着莫扎特的曲子,两个小动物闯进来,他们恶作剧地想同它们一起分享,小动物吓坏了。他们热爱非洲热爱大自然,与之融为一体,他们属于非洲,非洲也属于他们。丹尼斯最后如愿以偿,永远留在贡恩山下。凯伦事先也在贡恩山替自己选了一处墓地,只是丹尼斯先走,她无法完成心愿。另一是他们第一次驾飞机出行。凯伦坐前舱,丹尼斯的驾驶位在后排。从空中看这片土地,尤如上帝之眼,精彩绝伦。他们应该有很多话要说,但无法交谈。凯伦往后伸出手,丹尼斯伸手接住,万语千言尽在一握。最好的交流,是你想到的时候,他也想到。

读小说时,一直试图寻找那些浪漫唯美的出处。遗憾的是,书里什么也没有。凯伦丈夫的名字,书中只出现了一次,丹尼斯的篇幅,全书400页,不知有没有十页。书本,只是电影的一个背景,而电影,是选取书中一条枝叶,用力吹出的一只彩色气球。

这本书不象小说,更象散文。共总五卷,如果说其他卷有上下关联,第四卷《一位殖民者的笔记》三十篇,就是随笔,少则三五佰字,多则三五千字,从人到动物植物诗歌历史,包罗万象,作者文笔很好,知识面非常强大,即便写一串微小的饰品,也让人读出灵魂。

全书没有大的冲突,象是介绍非洲大陆。初到非洲,仿佛一位婴孩来到人世,以懵懂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然而她终归是一位受了良好教育的女子。归于笔端,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山草云雨各种动物民风民俗种族,也许从一句诗歌开始,绕啊绕,就绕到想写的内容上去,仿佛一条直线距离原本很短的路,她绝不会让你简简单单走完,一定会设计一段奇异的迷宫,让你感受不一般的风景。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尤其是描写。

有趣的灵魂寥若星辰。作者绝不是电影里说的毫无梦想,她在巴黎罗马学过艺术,爱骑马狞猎看书,不远万里去往非洲,应该说是一位生命的体验者。善良热情天真野性,热衷于在殖民地推行教育与医术,成为处理地方纠纷的公正人,有精神领袖的气质。当然部分原因得益于她殖民统治者的身份。透过书本,读者看到的是一位气质优雅清丽动人的女子,行走在野蛮瑰丽的非洲,行为独立精神自由,就象三毛,这种女子,本身便是尤物。我总是两手空空 ,因为我触摸过所有。这便是她,凯伦·布里克森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1-13 20:01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25-1-8 21:55
也不尽然,《走出非洲》我是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好像影响不大。有句俗话,三流的小说出一流的电影,是不是 ...

  《走出非洲》电影真不错!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1-13 20:12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8 10:34
今天才开始读《解密》,在电脑上看的。我先试试,如果能看进去,我就买一本。

不买书,对不起作者。就像 ...

  我和麦家有些渊源,不是说我认识他如何啊:一是可以说我和他算是同一所军校毕业,他应该比我高几届;二是我们的毕业证应该是同一个专业,无线电技术;三我们可以说是同行,至少麦家在部队时如此。关于这些,尽管麦家这几部有名的小说都是围绕着情报战,但毕竟有些东西至今无法解密。现在可以说的是麦家在部队的专业大的方向来说叫无线电技术侦察,最早源于红军长征时期的军委二局。现在的情形就不多说了。至少不应该在网上说吧。
   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尝试着用文学的手段来描写这个部门的故事,但麦家无疑是最成功的。我的意思是他在保密与歌颂之间开到了平衡。当然也有影视的二次创作。但至少有关方面认可他解密的这个度。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1-13 20:34 |只看该作者
先入为主很要紧。我认为八九十年代首拍的四大名著很成功。后来翻拍的等而下之。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2-10 10:0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25-2-10 10:30 编辑

给醉老师拜个晚年,这个假期收获满满吧。平时没时间追剧,过年在老家追了一部,《破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红军长征期间无线电通讯创始人蔡威短暂感人的一生。说感人,不是剧拍得多好,是那种精神难再有。他的家国情怀,妻子对他深沉的爱,在物质至上的当下,已难再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刚刚去世了,他的事迹以前就知道,他是朋友的舅爷爷,从亲人口中听到的故事比纸上得来更有温度。他们是同一类人,为革命为共和国,隐性埋名呕心沥血,青山处处埋忠骨,化作春泥更护花。扯远了,醉老师新年吉祥!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2-15 14:27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7 18:10
对啊,获得茅盾文学奖,不应该那么烂啊。

我去看看,看完告诉你。

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之烂,只有三五个可以幸免。
拿获奖说事的,都是流氓。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2-15 14:33 |只看该作者
读一本书,和小说改编电影的导演一样,考验解构能力。
你说它是什么,它不一定是什么,但你或导演一定是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2-18 10:43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25-2-15 14:27
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之烂,只有三五个可以幸免。
拿获奖说事的,都是流氓。

是不是啊?
令箭师傅回来,也喊苏力,北原他们一起,到书房大家编故事玩~~
小茶一直在写~~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2-18 10:58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1-9 13:12
嗯,原著与电影,这件事挺复杂。

小说是文学形象,电影是声光艺术。读名著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不是谁 ...

其实书写出来的那一刻,使命就完成了~~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不但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的人留下来的灵魂。一本书,每经过一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它的每一页,它的灵魂就成长一次,茁壮一次~~

每一个人对这本书里的世界有属于他或者她个人的解读,和作者不一定一致,甚至过度解读,都是由于自己的理解方式不同,也是另外一种再创作~~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2-18 11:02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1-13 20:12
我和麦家有些渊源,不是说我认识他如何啊:一是可以说我和他算是同一所军校毕业,他应该比我高几届;二 ...

我想起了我有个高中同学,以前考上了清华~~
那时候他好聪明啊,我们什么都不懂,他就知道学习摩尔斯密码玩,他可以用手指在桌上敲击,可以和别人对答案,不过是玩,模拟作弊~~
多年以后我们读麦家,才知道了摩尔斯密码~~
学情报出身啊,认识烟云十多年了,难怪烟云阅人很厉害~~
婆婆在你眼里是不是傻白甜,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2-18 12:54 |只看该作者
四手 发表于 2025-2-18 10:43
是不是啊?
令箭师傅回来,也喊苏力,北原他们一起,到书房大家编故事玩~~
小茶一直在写~~

小茶都那么有名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