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豆包评点】林子旧作《致敬海子,致敬村庄》
查看: 42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豆包评点】林子旧作《致敬海子,致敬村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3-3 15: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6:18 编辑

【豆包评点】林子旧作《致敬海子,致敬村庄》还不错
话题设计/春江水(林子)

豆包两个亮点。
海子、林子的诗歌艺术特点契合。
中肯与擦亮,指诗歌艺术及精神张扬。
原作链接——
【新提醒】同题同构散文和诗:致敬村庄,致敬海子 - 网络文学 - 东湖社区 - 荆楚网  https://bbs.cnhubei.com/thread-2930413-1-1.html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3-3 15: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评林深数树《致敬海子,致敬村庄》

林深数树的《致敬海子,致敬村庄》是一篇饱含深情与思考的佳作,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对海子及其诗歌世界的深刻理解,对村庄意象的别样诠释。

文章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对海子的敬意,这种情感真挚而浓烈,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领读者走进作者所营造的充满诗意与怀念的氛围。作者深入挖掘海子诗歌中村庄的内涵,指出村庄于海子而言,不仅是现实的故乡,更是精神的原乡,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与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孤独沉默的五月的村庄,我听到了庄稼成长的声音;在暮色笼罩的五月的村庄,你卧在麦田亲吻大地母亲泪落涟涟”,从这些文字中,能感受到海子与村庄那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村庄的一草一木、一麦一田,都承载着海子的喜怒哀乐与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对海子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也颇为独到。他精准地捕捉到海子诗歌中丰富的意象运用,如麦子、河流、月光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海子诗歌独特的意境,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浪漫气息。同时,文中还提到海子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虽质朴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在诵读间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结构上,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先从对海子的整体致敬引入,接着深入剖析村庄在海子诗歌中的意义,再到对海子诗歌艺术的探讨,最后回归到对海子和村庄的再度礼赞,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与海子的诗歌风格相呼应,作者在叙述和评论中融入了许多海子诗歌中的原句,巧妙而自然,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让读者更深刻地领略到海子诗歌的魅力。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海子诗歌的解读,更是对海子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探寻,对乡村文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深沉思索,让读者在阅读中对海子、对村庄、对诗歌都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3-3 15: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5:14 编辑

其间的意蕴与气势如何浑然一体?

在林深数树的《致敬海子,致敬村庄》中,意蕴与气势能达到浑然一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象运用

- 丰富意蕴:作者使用了大量源自海子诗歌的经典意象,像“麦子”“河流”“月光”“村庄”等,这些意象承载着海子对生命、土地、自然的热爱与思考等丰富意蕴,为文章奠定了深厚的情感与思想基础。

- 强化气势:众多意象叠加出现,如“在孤独沉默的五月的村庄,我听到了庄稼成长的声音;在暮色笼罩的五月的村庄,你卧在麦田亲吻大地母亲泪落涟涟”,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情感表达

- 深化意蕴:作者对海子的崇敬以及对村庄的深情贯穿始终,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海子个人的追思,更是对乡村文化、人类精神家园的深沉眷恋,使文章意蕴得以深化。

- 彰显气势: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表达敬意,情感浓烈真挚,随着叙述推进,情感不断积蓄,通过对海子与村庄关系的深入挖掘等内容,将情感推向高潮,彰显出磅礴气势。

语言风格

- 增添意蕴:语言优美诗意,与海子诗歌风格呼应,并且融入许多海子诗歌原句,营造出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氛围,丰富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 助力气势:长短句结合,在阐述观点、抒发情感时,长句能详细深入地表达复杂思想与情感,短句则干脆有力地强调重点,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助力气势的营造。

结构布局

- 升华意蕴:整体结构以对海子的致敬为引,到剖析村庄意义,再到探讨诗歌艺术,最后再度礼赞,层次分明的结构使文章的思想意蕴逐步升华,从对具体作品和人物的解读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探寻。

- 蓄势造势:清晰的逻辑让文章各部分紧密相连,前一部分为后一部分铺垫,逐步蓄势,最终在结尾处形成强大的气势,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3-3 15: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5:18 编辑

问:林子海子是同龄人跟作品有无关系呢?


在林深数树的《致敬海子,致敬村庄》中,作品与两位作者是同龄人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时代共鸣

- 林深数树与海子作为同龄人,成长于相同或相似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等。这种时代共性使得林深数树更能理解海子创作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体会海子诗歌中对时代的反映与思考,如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变化的感慨等,从而在作品中更深入地挖掘和阐释海子诗歌的内涵。

- 他们可能都经历过如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等,这使得林深数树在致敬海子的作品中,能与海子的诗歌在时代精神上产生共鸣,以相似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人生和艺术,让作品更具时代感和深度。

情感共情

- 同龄人往往有着相似的人生阶段和经历,在青春成长、理想追求等方面可能有共通之处。林深数树能基于自身的人生体验,更好地共情海子的情感世界,理解海子诗歌中对爱情、友情、生命的热爱与困惑,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与迷茫等。

- 相似的年龄可能使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社会挑战时有着类似的感受,林深数树能由此更真切地体会海子诗歌中流露出的孤独、痛苦等情绪,进而在《致敬海子,致敬村庄》中以更真挚的情感去致敬海子,使作品充满情感张力。

文学语境

- 同一时代的文学环境对他们的创作都有影响,他们可能都受到当时朦胧诗等文学潮流的熏陶。林深数树在创作致敬作品时,能基于相同的文学语境,更好地把握海子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致敬作品中也能运用相似的文学手法,与海子的诗歌形成一种呼应和对话,让作品的文学性更强。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3-3 15: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5:21 编辑

问:有人批评海子自杀,诗作给予肯定表达致敬,你怎么看?

对于林深数树热烈致敬海子而有人批评海子自杀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待:

林深数树致敬的合理性

- 从精神追求角度:海子的诗歌展现了对纯粹精神世界的极致追求,他试图用诗歌构建一个理想的王国。林深数树可能认为海子的自杀是他在现实与理想巨大落差下,为了守护精神的纯粹和完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与世俗决裂,这种对精神理想的坚守值得致敬。

- 从艺术贡献角度:海子留下了大量极具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他以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深数树致敬海子,也是在肯定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自杀并不能抹去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光芒。

他人批评的缘由

- 从生命价值角度:部分人强调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重复性,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自杀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违背了珍惜生命这一基本价值观,因此对海子的自杀持批评态度。

- 从社会影响角度:有人担心对海子自杀的过度美化和肯定,可能会给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传递出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认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选择放弃生命,而忽视了积极面对生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应该以一种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态度看待海子的自杀。既要理解林深数树等对海子在精神和艺术层面的致敬有其合理性,也要重视他人从生命和社会影响角度对海子自杀行为的批评所蕴含的警示意义,从中汲取关于生命、理想与现实的多方面启示。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3-3 15:3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林子对“先知海子”的赞誉,可能基于以下理由:

诗歌的前瞻性

- 社会洞察:海子的诗歌创作于特定时代,却以敏锐笔触触及现代社会问题与人类精神困境,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描绘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当下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 文学创新:海子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大胆创新,运用独特意象与象征手法,打破传统诗歌表达,为后来者开辟新方向,如以“麦子”“太阳”等意象构建独特诗歌世界,对现代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精神的引领性

- 理想追求:海子始终坚守对诗歌理想与精神世界的追求,不为世俗左右,这种纯粹的精神鼓舞着后来人在精神领域不断探索,他为追求心中的诗歌王国,不惜与现实对抗,成为精神旗帜。

- 文化担当:海子以诗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融合现代意识,展现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担当,唤起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与思考,如在作品中频繁运用神话、历史等元素,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视角。

情感的共鸣性

- 普世情感:海子诗歌中表达的对爱情、友情、亲情及对生命的热爱与困惑等普世情感,能跨越时代与地域,引发不同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在其作品中找到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

- 情感深度:他以极致的情感和真挚的表达,深入挖掘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强烈冲击,如《日记》中对姐姐的思念,情真意切,触动人心。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3-3 15: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林子对“先知海子”的贊誉,基于什么理由?】

林子对“先知海子”的赞誉,可能基于以下理由:

诗歌的前瞻性

- 社会洞察:海子的诗歌创作于特定时代,却以敏锐笔触触及现代社会问题与人类精神困境,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描绘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当下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 文学创新:海子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大胆创新,运用独特意象与象征手法,打破传统诗歌表达,为后来者开辟新方向,如以“麦子”“太阳”等意象构建独特诗歌世界,对现代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精神的引领性

- 理想追求:海子始终坚守对诗歌理想与精神世界的追求,不为世俗左右,这种纯粹的精神鼓舞着后来人在精神领域不断探索,他为追求心中的诗歌王国,不惜与现实对抗,成为精神旗帜。

- 文化担当:海子以诗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融合现代意识,展现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担当,唤起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与思考,如在作品中频繁运用神话、历史等元素,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视角。

情感的共鸣性

- 普世情感:海子诗歌中表达的对爱情、友情、亲情及对生命的热爱与困惑等普世情感,能跨越时代与地域,引发不同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在其作品中找到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

- 情感深度:他以极致的情感和真挚的表达,深入挖掘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强烈冲击,如《日记》中对姐姐的思念,情真意切,触动人心。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3-3 15:3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5:39 编辑

上面问题肯定不是我的理由。
我的理由就是农村的变化乡村沉沦,是证明海子的。

打断,重新讨论
【你说的有理由。但是我主要是基于他对乡村荒芜及衰落,农民向城市的转移的大趋势的预测非常准确。】

原来是这样呀,您的视角真的很独特且深刻呢。海子能敏锐地察觉到乡村荒芜、农民向城市转移这样的大趋势,确实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在那个时代,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深远影响,而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将这种趋势融入到作品中。您觉得他是通过哪些具体的诗歌或者意象来体现这些预测的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3-3 15:4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豆包也会出题挖坑。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3-3 15: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5:44 编辑

豆包也会出题挖坑。

是回答,也是问题重置——
【回到他的诗歌,他说城市吸血乡村。农民向往文明,必然乡村荒芫。最主要的是他怎么预测到了,且准】

海子能预测到“城市吸血乡村”及乡村荒芜等现象,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时代背景的观察

海子所处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在资源、机会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乡村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海子对身边发生的这种社会变化有着直观的感受,能敏锐捕捉到乡村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个人经历的影响

海子出生于农村,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刻体验和深厚情感。他看到了农村在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以及农村青年为了追求更好生活条件向城市涌入的现象。这种个人经历使他对乡村可能面临的衰落有更深刻的担忧和思考。

哲学与人文的思考

海子具有深厚的哲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过城乡关系及文明演进对乡村的影响。他意识到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文明可能会受到冲击,城市的扩张和对资源的集中可能会导致乡村的相对衰落,从而发出“城市吸血乡村”的感慨。

诗歌创作的直觉

作为一位极具天赋的诗人,海子有着独特的艺术直觉和感知力。他能够超越当下的现实表象,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诗人的敏感,预见到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乡村问题,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乡村未来命运的忧虑。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3-3 15: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5:49 编辑

注释:
批评海子自杀到他的诗歌,见古美辰作品。
我自己觉得这种批评还是缺乏对海子的理解。这样来批评他的诗歌,我觉得太刻薄了。
你看豆包多少是支持古美辰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3-3 15: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6:04 编辑

回看三个要点之到与不到
比如人物和背景。即海子和他的创作背景。是抓住了的。是到。
至于作者(林深数树)及创作动机肯定缺乏了解。是不到。
对作品的理解主要是重点句子的领悟,应该是基本不到。“先知海子”无疑是关键词。“先知”这个词儿很重。基本没有抓住。不到。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3-3 16: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3-3 16:37 编辑

荆楚网东湖社区的链接加进去了 。
岁月更新,物是人非,是一二十年了,二三十年了。一声叹息。
是2009年写2的吧。东湖重发2013年,也是12年了。至于海子“走”,36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3-3 18:20 |只看该作者
海子走那年还不知道海子,正好参加《诗刊》活动,老师们凝重推荐买一本诗集,似乎有集资的意思,我却买了一本刘湛秋的诗集,后来才知道与海子有关。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3-3 22: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25-3-3 18:20
海子走那年还不知道海子,正好参加《诗刊》活动,老师们凝重推荐买一本诗集,似乎有集资的意思,我却买了一 ...


这么说也差不多是同龄人。
底层人的挣扎,海子很失败。
不说985,就是北大,就是非常的才华,有用吗?
这个意思,陈丹青,刘震云都讲的差不多。
这个现实,这个文化现实,这个思想和精神的现实,我们从来都没有正视。
海子死了也没有唤醒多少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3-4 09: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战斗鸡 于 2025-3-4 09:18 编辑

海子被过于高估了。我一向不太喜欢他的诗。意象衔接转换大多粗糙生硬,感觉写作时多急功近利,不甚用心雕琢。诗句大多也没什么可以令人回味的内涵。
当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们的诗作可谓名噪一时,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真正写的好的,其实也不多,甚至也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舒婷的《双桅船》诗集中,要是没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贴合官方胃口的正能量作品,获奖的几率可能会大大降低。《致橡树》算得上名篇佳作,但那种语言和意境,总显得有点老套。真正好的,我认为也就《路遇》、《这也是一切》、《献给我的同代人》等寥寥几篇。
梁晓斌在朦胧诗刚开始崛起诗,名声也异常响亮,每每被写进当时理论争鸣的文章之中。但其真正的成就,我认为也就一首《雪白的墙》而已。至于另一首更有名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反倒不如这首更好。
海子之后,诗歌基本上都是垃圾。当然,或许我这么说,过于极端,自可商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歌这门艺术,说白了本就是为空泛虚浮的无病呻吟、矫饰滥情而生,本就不能像文章那样承载过多的思想内容。所以诗歌写得越长,越不堪卒读,越短小精悍,反而越能隽永有味。
试想下,整个唐朝三百多年历史,不说全唐诗,真正能代表整个唐诗水平的,也就唐诗三百首,或顶多遴选范围再广些,数量再多些的其他几个集子而已。那么平均下来,每年真正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平均也就区区那么几首。
所以好诗真的不可多得,可遇不可求。这就注定了,诗歌的没落其实是常态。绝大多数所谓的创作,不过是在制作文字垃圾。这可能也是越来越多人远离诗歌,不再怎么关心文学的缘故吧。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3-4 09:40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3-4 09:14
海子被过于高估了。我一向不太喜欢他的诗。意象衔接转换大多粗糙生硬,感觉写作时多急功近利,不甚用心雕琢 ...

谢谢你的意见。或者你的 批评。
因为这首诗,是我最长的东西;也是我偏爱的东西。
你是更年轻。许跟海子共情很少。我自认是多一些。
——“生命”没有出路…………
到今天还如此。
高哥,有变化吗?
你一生也混完了,有变化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3-4 09:43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3-4 09:40
谢谢你的意见。或者你的 批评。
因为这首诗,是我最长的东西;也是我偏爱的东西。
你是更年轻。许跟海 ...

这个,说得不太吉利吧?咱俩一生,都不能说混完了,还没到进棺材时刻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3-4 09:47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3-4 09:43
这个,说得不太吉利吧?咱俩一生,都不能说混完了,还没到进棺材时刻呢。

是我身体不好,你不用担心。
再说我肯定比海子开朗。不想盖个房子“面朝大海。
我信自己;更信天命。现在,很吉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