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把人生的选择权教给孩子?对于这个问题,会有两个观点:第一是认为应该。孩子应该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人生,如果家长总给孩子做选择,孩子就是一生被人牵线的木偶,只是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活成和自己拧巴的样子。家长总是替孩子做选择,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痛苦。第二是认为不应该。如果让小孩子自己做选择。他们只会选择安逸、享受、自私、懒惰,即便是偶尔对什么有个兴趣,真到了系统练习的时候,也是半途而废,最终的结果只是终生与手机为伍的废柴。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并且也都出现了无数活生生的事实来验证正反方的道理。可是如果都有道理,就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实际上,这个解决问题很简单,我们在这里有个认知错误。家长最终都是应该把选择权教给孩子,但孩子目前配不配在这件事或这个领域有选择权。如果他配,我们就是应该把选择权交给他;如果他不配,那我们自燃不该交给她。
这样解释,可能不明确,我们说的具体一点。我是不赞成孩子是天使,未来的希望等等光辉高大的头衔的,那只是泛滥母爱作祟的不理智想法。孩子就是孩子,需要父母呵护成长的人类幼体。孩子在小的时候,智力、体力、意志力、认知力都不如成人,那么他的选择只是出于本能,而非理智。在这种前提下,当然是应该成年人做选择。比如孩子吃什么?几点睡觉。有人问:“会不会存在成人所做的选择还不如孩子本能选择的情况呢?”当然有,在中国还是很不少的,比如让孩子不饿就吃,不饿就喝,不困就睡......。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家长,家长需要多学习,做到更合理的育儿经验。完全通过孩子的本能来养育行不行?当然不行,小孩子也爱吃甜的和咸的,但是2岁以内过多的甜食、盐会损害肾脏,过多的肉类会伤害脾脏。
当孩子大了,家长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这个过程又是强制的,孩子需要服从,而不是讲道理。通过劳动、体育锻炼孩子有了自己的意志力,然后是学习、特长训练,在这个时候,孩子可以自己选择特长训练,但是家长需要要求孩子,既然选择就要坚持下来,把特长练好。如果一些特定情况,需要练什么项目也是强制性的,不讲道理,只讲服从。学习肯定是强制的,家长还要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孩子还需要教给他知识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实施更多的是服从教育,也就是不把选择权给孩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把选择权给孩子,孩子很难有出息。
然而,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手段好使,那就一直保持,事无巨细的给孩子做选择,下任务,提要求。这个也是不对的,在孩子将一件事情做到步入正轨了,家长就该逐步的去放手: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那就不用太苛责,可以从要求改为建议,从建议改为自主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超过同时期的家长了,家长就不该再去教他如何思考,否则就是帮倒忙。孩子有了固化的意志力和自律性,那么家长就无需给他做特长或兴趣选择,这个教给他自己考虑就行了......,这就是放手过程。在这里可能有些家长会有疑问:我的孩子的各项能力始终没有步入正轨,那岂不是要一辈子替他做选择?我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步入正轨?步入正轨的参考方式是:孩子是否有了意志力、好习惯,而不是通过意志力和习惯取得了什么样子的成绩?因为成绩还与自身天赋、老师水平、家长指导、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系。就是意志力,本身也是一种天赋,有些孩子上限就低,更和家长教育水平有关系,只要家长尽力去做了,结果也就这样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人才,家长需要接受这种现实。
总而言之,家长最终是要把人生选择权全部交给孩子的。可为什么很多家长到最后都交接失败呢?我觉得只有2个原因:
第一是家长放手太快。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思维、意志力、自控力没有养成,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成绩不错,家长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大撒把,最后孩子的成绩大退步,又反过来埋怨孩子。
第二是家长不敢交学费。即便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思维、意志力、自控力已经养成,家长逐步放手,孩子也会因为逐渐失去助力而出现成绩小幅度倒退的情况,家长不敢交这个学费,内心承受不起这个代价。实际上家长需要淡定一点,可以多观察少发言,偶尔也可以帮助一下孩子,只要大方向没出问题就逐步放手。另外在这个时候,孩子在接受现实挑战,他需要家长认可他的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孩子成绩一旦倒退,就把责任往孩子身上赖的家长,基本是没可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的。
|